人的身体随著岁月的流逝会得百病,同样的,文化资产在历经风霜、岁月的摧残后也会“生病”。物质文物遗产会损坏、伤痕累累,残缺不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会日渐失传,久而久之消失在世界上。
我国汇集了令人称羡的各族文化特色,但在官方史观的主宰下,这些历史印记与贡献已逐渐被淡化。
浏览国家文化局网站,不难发现,从建筑物如安顺斜塔、默迪卡体育场,到自然遗迹如姆鲁国家公园,再到皇室后冠、腰带、权杖等文物,都是国家文化资产。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资产,林连玉基金特此成立了文资保存基金委员会,以抢救历史、保根护脉。
秉持著“抢救历史,保根护脉”的精神,林连玉基金今年发起“文化资产保存基金”,配合2018年华教节,《东方日报》特约文化资产保存基金委员会主席陈亚才先生,谈谈委员会如何“妙手回春”,让文物除病、延年益寿。
委员会制定5大方向
陈亚才指出,甫在11月14日宣布成立的文资保存基金委员会,目前正在筹款和招兵买马的阶段,而委员会制定了5个重点方向,分别为地方研究、文献研究及出版、文物馆及推广教育、文化资产修复技术,以及无形文化遗产。
他提到,华裔千百年前飘洋过海,在各州落地生根,对全国各地研究有著重大意义;文资保存基金委员会将支持及辅助各地独立文史工作者,以推动地方历史研究的风气,必要时也会进行串联和提供专业协助。
保存历史的文化工程,向来都需要社群大众的参与。陈亚才举例,委员会的首个任务就是要到吉兰丹,协助成立和提升丹州华人文物馆。“吉兰丹的黄崇锐先生打算把他的家捐献出来,成立文物馆,由林连玉基金接管。我们打算把它做成民宿的方式,提升展出的内容。”
他表示,黄崇锐热衷于丹州华人历史,作为土生土长的丹州华裔,他的研究见闻至关重要。他说,如今文物馆挑战很大,现代人追求新鲜感,绝不能抱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心态,等人自动上门参观。他笑言,“除非你有很出名的作品,如蒙娜丽莎,才会有人慕名而来。”
他说,文物馆还得提供培训、开办课程和活动,到各校招揽和安排参访团,带动人潮,全年处在活跃状态。“就像林连玉基金,提供导览员培训、拓碑技术训练、纸质文献的修复技术训练等,十分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