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7日讯)近日大马废除死刑课题闹得沸沸扬扬,引起社会争议。
掌管法律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拿督刘伟强日前宣布,内阁同意废除死刑,并将在国会提呈有关法案,引起社会大众的强烈反弹。尽管如此,但政府意愿仍非常坚持,刘伟强受媒体访问时,指出政府这次的意愿是要“全面废除死刑”,并拟以30年监禁作为取代刑法。
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副主席饶兆颖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坦言,任何国家的政府提及废除死刑时,往往都会受到民众的挞伐,普遍反对的理由与我国民众大致相同,惟针对死刑部分,往往要考虑死囚其背后的原因。
她举例,牛津大学犯罪学教授罗杰曾在2012年在我国针对死刑进行调查,高达91%的人认为杀人犯应被处死,超过80%的人则认为毒贩及军火贩应被判死刑。
“但加入特定条件时,数据也随之改变;当长期受虐的妇女忍无可忍最终杀掉丈夫,认为杀人犯该被处死数据锐降为14%;而同样的,当被陷害成为毒驴的少年被处死时,而赞成毒贩及军火贩的则跌至30%。”
她因此感叹,尽管有冤案的可能,且死刑是无法挽回的,但仍有很多人反对废除死刑,这难道不是一种“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心态吗?
饶兆颖也是一名执业律师。她认为,废除死刑并非是非题,因这牵扯诸多层面,最主要还是价值观的取舍,往往大家都是针对那些罪无可赦的人而支持死刑,但这忽视了因栽赃或陷害所出现的冤案。
死刑能彰显公义?
她补充,废除死刑可避免错杀好人,同时应加强社会对囚犯的重塑教育,迈向更文明社会。
“废除死刑并非是否定那些受害者,惟我们必须反思,死刑是否真的能够彰显公义呢?监禁同样也剥夺囚犯所有的权利,仅剩下生命权,应该给予犯人在狱中修复的机会。”
“当监狱能够作为教育中心时,对死囚进行重塑教育,才是走向文明的一步;参考荷兰废除死刑后,其犯罪率也屡破新低,并协助罪犯回归原本社会,使犯罪率没有增加迹象,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饶兆颖坦言,之前公民社会团体都积极向政府争取废除死刑,因此目前乐见新政府此次的决心,惟对于大众对人权等的宣导工作,其实仍非常欠缺,但她相信通过政府的推动下,加强各界的对话沟通,相信会慢慢影响民众。
死刑并不能降低犯罪率
虽然从民间论调,感受大众反对废除死刑,但公民社会团体普遍支持,其中隆雪华堂发布文告表示,乐见内阁废除死刑,并希望政府加强人权教育,签署所有与人权相关的国际公约,向其他先进国家看齐。
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主席廖国华指出,大众认为死刑能降低犯罪率,但数据来看,死刑并不能有效降低犯罪率。我国自1983年修法,贩毒者罪成将处以死刑,但时至今日,毒品犯罪有更严重的迹象,说明死刑并未阻吓贩毒者,关键是执法单位是否能有效执法。
他说,大众往往毒品是项严重罪行,就得用死刑来进行阻吓的作用,但毒品涉及庞大的金钱利益,时常会出现贪腐、贿赂、栽赃的情况,谁可保证每位因贩毒而被判死刑的囚犯都罪有应得呢?
“站在人权角度,生命是崇高的,我们不否认死囚必须接受制裁,但监禁亦夺取他生命权外的一切权利,他得用余生去反思过错,或者是将真相告知受害者家属,这对许多家属而言,都是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
他补充,尽管死刑让人感觉正义得以伸张,但我们更强调,但社会应反思,如何协助受害者亲属走出伤痛,这也是马来西亚目前比较欠缺的部分。
此外,他也强调,废除死刑是文明社会的进步,惟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应加强社会的教育宣导工作,加强各方面的教育醒觉运动。
评估社会需要 避免罪案率攀升
信仰与文化融合总会会长贝镇标博士认为,站在宗教避免杀生的角度,当然乐见政府废除死刑,让社会更加文明。但废除死刑的基础依然是,政府是否有能力确保罪案率不会攀高,以保障大多数人的安危。
他说,尽管社会大众都认为有死刑的必要,但从宏观角度来看,死刑其实是“以杀止杀”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强调推动信仰方面的教育,让社会大众有所醒觉,进而避免罪案的发生。
“用死刑处死囚犯,固然简单直接,倘若政府今天处死了目前这1267个死囚,可往后仍将会有另一批死囚出现,而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强调教化的重要性。”
“过去我们到监狱进行弘法时,发现许多死囚往往都是因为‘一念之差’而酿成大祸。因此,佛教往往强调“在黑暗点灯”,让死囚意识自己所犯知错,远比以死刑处死他来得困难,且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勿让社会失控
他补充,尽管从宗教角度来看,废除死刑是文明的进步,因为“以暴制暴,乃是礼的崩坏”,但决定权仍旧在执政者手中,因此他们也许评估社会的需要,若这项改变将让社会失控,那就是不好的改变。
惟他也相信,政府自然有专业智囊团为方方面面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