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5日讯)著名潮州文化史研究者黄挺强调,俗称“七月半”的潮州中元节变迁关键,是社会经济逐渐富裕,并非思想文化进步所致。
他指出,潮汕人重视时年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与年夜),这8个节日的共同点,是都有祭祖仪式,反映潮汕人慎终追远的精神,而当初在民间主要称呼“七月半”,而不是道教常见的“中元节”称呼,反映文化与习俗用语的不同。
“17世纪以前,潮汕地区的‘七月半’文献记载,较少提到佛教的盂兰盆会,直到战乱时期民不聊生,尸体遍布荒野,许多和尚收集后拜祭,加上潮汕人士发扬‘祭祀百姓’精神,逐渐看到盂兰盆会的仪式。”
普渡祭拜求心安
他说,中元节用意是“孝敬祖先”和“普渡救济”,因此在自家祠堂祭拜祖先,并在庙宇普渡孤魂野鬼,随著潮汕社会逐渐富裕,各地宗族开始接手主办大型祭祀活动,并转化为慈善活动,以祭品救济穷人与帮助和尚。
“尽管曾面对知识分子的抨击,认为必须破除迷信,但现实原因是当时需要资金推动地方新政,因此希望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惟普渡祭拜仪式除了让生者求得心安,也有慈善助人的宗旨,因此即使中国过去数十年经历天翻地覆的思想文化改变,但对‘七月半’习俗没太大冲击。”
他今早出席“国际华人乡音与民俗文化研讨会”,发表主题为《孝亲与济鬼背后:潮州中元节的历史变迁》的演讲时,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