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5日讯)文化古迹保存工作者张集强认为,茨厂街流失风味的原因是当地生活方式改变,加上地处全国首都中心点的发展压力,未来重点应放在维护古迹,并拉拢更多人回到茨厂街主办活动或开店营业,重新建立与土地的连接!
张集强表示,吉隆坡开埠初期,周遭被许多锡矿区环绕,由于地处河道交通枢纽,发展日渐蓬勃,惟因地势较低,市区规划仿佛“被挤压”,街道之间距离狭小,是与其他华人城镇如怡保市区的明显差别。
“茨厂街属于当时吉隆坡往南,通往八打灵山的路段,因此被命名为Petaling Street,除了是当时的重要交通要道,也形成华裔居住的重点聚落;题外话说一句,为推广茨厂街而命名为‘唐人街’的举动,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茨厂街的文化丰富性,远远超过‘华裔聚集区’的意义。”
早期呈多样化面貌
他今早出席“国际华人乡音与民俗文化研讨会”,发表《茨厂街印象构成》演讲时,如此表示。
张集强也强调,早期茨厂街多样化的生活面貌,汇集衣食住行的店铺和摊贩,不是刻意打造而成,而是当时服务居民的自然文化,直到后来居住人口往外迁移,售卖生活用品的店铺与摊贩无法生存,才开始转为旅游纪念品。
“古往今来,新政府要调整社会发展结构时,都挑最多人聚集的地点下手,例如英殖民政府开发吉隆坡市中心的巴生河沿岸地区,作为主要政府大楼,并设立‘中央市场’(现称中央艺术坊),作为集合小贩的商业中心。”
“现任首相敦马哈迪在以前的首相任期,也曾想过拆除重建,惟最终作罢。”
“这也反映国家首都里,老建筑承受的开发压力很大,最近的例子包括118层独立遗产大厦,吉隆坡市政局也为此调高了周遭地点的容积率(土地可容纳多少住户的比例),也酿成附近地主考虑兴建高楼的诱因。”
他坦言,胡乱翻新历史建筑物,其实是“爱你变成害你”的举动,现阶段应朝向保存古老建筑的方向,并鼓励更多人回到老街区。
恢复老街生命力
“我们无法强迫人民回到茨厂街居住,但有越来越多人回到老街开店或主办活动,逐步创造在老街区的新回忆,恢复老街区的生命力,是值得鼓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