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里有句名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也有人说,敌人的敌人就是己方的盟友。
纵观二战以来的美苏中关系也确是如此。回想195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向前苏联一边倒;只是进入1960年代后便闹翻。1970年代美国搞联中制苏政策,和中国搞和解,甚至2001年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来的目的是希望能经由经济自由化引发政治自由化与民主化;与此同时也为美国的跨国企业开拓广大的市场。这个和平演变战略却效果不明显。
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由化了,可在政治上并没有发生预期的政治民主化,以致于在2010年代又出口以围堵为主挂钩为铺的围堵加挂钩(Congagement)战略。在2015年奥巴马甚至不惜以扩大开放美国市场给盟友以便共同围堵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A),只是没料到2016年特朗普上台后,取消了这个协议直接提出美国优先,只好美国自己的民粹主义政策。
纵观这段简史也确令人感到国与国之间的所谓友好关系是因势而定的,即便是二次战后跟美国友好的盟友也因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而变得较为疏远。只是总的来说,以西方国家主主的美国盟友,依然在内心希望美国在下次大选中会选出一位回归旧盟友关系的新总统。
目前美国的对外政策,似乎有联俄制中的战略思路;只是,就目前情况言,大概难打破中俄威权联盟的关系。若俄乌战争结束,美中俄三国关系也可能再出现变化;毕竟国与国之间考虑本国的短期利益。
就美中关系而言,1980年-90年代时,美国的确对中国持有一相情愿的梦想,希望中国能走上西式民主。只是,即便中国真的走上西式民主也不意味著中美就会长久和好;因为一个民主化的中国也可能出现民粹化领导或是世界领导权与经贸方面与美国竞争。中国或印度这类人口大国不可能如日本一样成为美国的附庸国,唯美是从。
理论上言,中国的对外关系政策是三不,即不搞对抗、不结盟也不针对第三国。实际政策则可能因势而定。大体上言,1980-2000年代中国是选择走韬光养晦的低调政策;只是2012年习近平上台,逐步转向要求美中平等的大国关系。这其实也是可以预料的。像中国或印度这样的大国,怎么可能凡事唯美国是从?
美国也未免太过自我中心或天真了。美国只有3.3亿人口,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以美元汇率计算而非以购买力等价计算)与军事大国。可长期来看不可能永远独霸。英国虽在19世纪曾经一度称霸,但进入20世纪已疲态,雄风不在,特别是经过第一与第二次大战后,已元气大伤。而被美日德等超越。美国应该也有自知之明。
尽管二战以来,美国领导了西方世界,可由于过度扩张,虚耗严重,国力已难以独自承担世界领导地位。特朗普甚至认为美国当了被占便宜的傻瓜。事实上,许多联合国的成员国并不欣赏美国的付出。既然如此,美国又何必继续为了担任全球领导角色而付出?
至于中国,在邓小平掌权时代到胡锦涛掌权时代,基本上是走不得罪美国的低调政策。说得难听些便是忍辱负重。一旦羽毛丰满,便自然会申张自我甚至走强硬外交政策。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埋头苦干30多年后,才露出本色,要求主权平等对话协商并不意外。
中国的崛起或复苏也有一个经过模仿,利用与创新的历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模仿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善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如19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不盲目学习西方。实则,新加坡的崛起也是如此。新加坡的领导层虽饱读西书,但却不盲目模仿西方,而重视实事求是的务实与用人唯贤的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与货畅其流的发展战略。
在相当程度上,中国从新加坡模式中得到了启示,当然中国是个大国也有其创新之处,如虽然中央集权国,却在治理上让地方政府可各自发挥其长,然后把适用的地方创新扩大到全国,有人用纵向民主(Vertical Democracy)来形容之。它实为另一种经济联邦制分权。
对于中国的强势崛起,有人认为迟早中美间可能发生热战;因为历史上,当新兴强权挑战旧强权时,容易引发权力冲击如德国与英国;只是,实际上中美之间的博奕场反而是在高科技产业,即产业竞争才是两国之间激战;特别是中国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更引起发达国家焦虑。
2022年俄乌战争后,更有人提出去风险化与多元化供应链的主张;目的不仅在于要钝化高科技产业的崛起速度,也要抑止本国产业继续外流。
谈起来,早在2018年美国便开始要在半导体产业上封锁中国,逼得中国临危应战。2022年后更强化封销,进一步逼使中国得强调科技自主自立自强,以便产业自救与产业转型升级。现阶段的中国很注重建设先进制造业,若真能实现,的确会危及发达国的产业优势。
毕竟,中国人口规模够大,理工人才多而且产业类别齐全;若领导层有心打造中国成制造强国、经济强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是有可能心想事成的。只要坚持下去,迟早会赶上发达国。这就使美国要加紧在科技上封锁中国;只是由于中国市场够大,理工人才多,成为“智造”强国的可能性不难实现;实则,中国在高铁、核废料处理、风能发电、电动车、通信器材等多方面已站在世界前端。技术封锁反而可能激发中国的雄心。
约言之,高端产业竞争是真实的,最关乎国计民生的竞争;至于民主人权等,只是形式上的口号,并没真正威胁到国计民生。中美间的真正关键竞争,其实是高科技产业而不是什么民主对威权。
产业争霸才是真正的战场,也是发达国家真正担心的大事;因为中国真的有这个潜能在产业争霸上占据上风,从而成为多个领域的科技与产业霸主。需求是促进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而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便是王牌。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