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导,槟州国盟研议放弃拉抬华裔选民,转而强攻印裔选民,通过马来选票和印裔选票扩大国盟在槟城的政治版图。
根据2023年六州议会选举的槟城战况。团结政府在40个州议席中掌控29席(希盟27席,国阵2席),国盟拿下11席(伊斯兰党7席,土著团结党4席),团结政府总得票66.2%,国盟在此次州选争取到33%民意。
细看六州选各党表现,整体上,华印裔票投希盟、马来选民票投国盟的趋势尤为显著,为国盟争取华裔支持的民政党一败涂地,角逐19席全线败阵,土团党和伊党的非土著候选人也相继落选,延续2022年第十五届全国大选族群极化投票的势头。
以政党实力比来看,团结政府和国盟票数相差10%之内的选区有6个(威省的双溪峇甲、双溪亚齐,槟岛的峇都茅,峇六拜、浮罗勿洞、直落巴巷),差距在10-20%之间只有4席(威省的柏淡、日落斗哇、诗布朗再也、本南地),朝野在其馀33席皆以大比数击败对方。换言之,在族群极化和政党实力的交互作用之下,使得槟城政治版图相对槟雪兰莪、森美兰来得更为稳定。
国盟转攻印裔票仓的发想主要基于去年7月6日的双溪峇甲补选。下表为我得到的选区投票站资料,数据显示,从2023州选年到2024补选,国盟在双溪峇甲这个混合区的得票率提升6%,而且希盟公正党可以说全面崩溃,伊党成功攻入华印裔选民超过30%的投票站。其中国盟得票率在三个印裔选民超过20%投票站有显著增长,即拉浪森芭(Ladang Sempah)、福喜园(Puteri Gunong)和双溪峇甲(Sungai Bakap)。但是,因为双溪峇甲的族群分布较多元,很难将投票结果跟族群的勾上关系,直接断定印裔选票转移让伊党高票当选显然难以站得住脚。所以,或许我们要比对2023年六州选的情势,再来分析国盟的战略转向。

如前所述,2023年槟城州选,朝野阵营6个选区陷入胶著,团结政府和国盟个别拿下三个,更有趣的是,这6个选区都是混合区。国盟强攻印裔选民的话,未来确实有机会拿下峇都茅、峇六拜和双溪亚齐。尤其是双溪亚齐,巫统仅仅领先土团党124票,多数票不到1%,只要国盟多拿7%印裔选票此席会易手。
但是,以2023年州选的水准来看,假设得到60%印裔选票,国盟也只能多拿双溪亚齐。反之,得到50%印裔和30%华裔支持之下,槟州国盟总共可攻破17席,而且大大压缩团结政府的优势,至少有8个选区的多数票压缩在3000票之内,若要以简单多数执政槟州就必须同时获得80%马来选民、50%印裔选民和30%华裔选民的相挺,攻陷所有马来选区和混合选区。
简单来说,国盟若真想要在槟城取得有意义的胜利,就不得忽略华裔选民的诉求。而11个混合选区将是伊斯兰党、土团党和民政党最有机会翻转之地,其中威省的4席(峇眼达南、北赖、武吉丁雅、双溪亚齐)机会最大,一来,槟城大陆地区的马来选民比例较高,较能突出国盟的主体性;二来,这些选区与伊党的优势选区较接近,伊党可以通过在北马掀起反风然后外溢到槟城威省。三来,因为槟州希盟的民意基础主要集中在槟岛,国盟可以在威省酝酿选民的相对剥削感,主打槟州社会经济分配的地缘差异,进而掀起对执政党的反风。
当然,这些是建立在国盟三党团结的条件之下,当前土团党和伊斯兰党貌合神离,民政党毫无存在感可言,另一个印度人民党不见得有政治动员力。再来,国盟转攻印裔选民的战略,其实是剑指槟州民政党的地盘,毕竟在槟城,印裔选民10%以上的20个选区之中,民政党在2023年州选分配到14席,土团党非土著臂膀、伊党支持者者大会堂和印度人民党可举著主攻印裔的论述来瓜分民政党的提名权。
假如国盟所得到的普选票里面有80%马来人及50%印裔,可以跟希盟和国阵联军打为平手,惟,此种情形几乎不可能发生,毕竟马来选民有流向团结政府的迹象,安华的政策买票逐渐见效,况且国盟要凭著什么样的论述、远景和候选人才能在短短三年内拿到接近五成的印裔支持?
故此在固守马来票仓的同时,从团结政府挖走有意义的印裔支持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程,土团党和伊党唯有补强政策监督,提出希盟和国阵不敢或不愿正视的改革倡议,并且向非马来土著社群保证不会触犯他们享有的公民权利,这是对国盟最“健康”的致胜方程式。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