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国内的新冠疫情逐渐舒缓,多个州属也放宽行管令,商业活动大部分已经全面运作。正如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凯里所表示,目前开跑的全国疫苗接种计划,只要达到大约70-80%的国人接种,是时候可以备战下一届全国大选。
疫情下的备战大选,相信会与过往的大选不一样。新常态下的全国大选,肯定必须更加坚守SOP,做好防疫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抗疫效果。但无论如何,我相信选民还是会纠结在“选党不选人”或“选人不选党”这两者之间。
在2018年509大选前,媒体对选民展开的投票意愿抽样调查发现,高达45%的选民倾向“选党不选人”。我们不难发现,无论谁在朝谁在野,选党不选人几乎是我国选民的常态。
年轻华裔倾向选择在野政党,而年轻巫裔则倾向巫统,这当中是有原因的。年轻一代往往容易被“改变为马来西亚”等口号式的宣传吸引,就比较容易地在不了解候选人的前提之下,轻易地选党不选人;相对的,中老年人则倾向在地方课题上寻求代议士的协助,因此倾向选人不选党。
然而在经历了希盟倒台,我相信选党不选人的主旋律应该会被动摇,特别是部分上届的首投族,势必对过去希盟内部的分裂,政策的经常U转,甚至想要“骑马杀鸡”,结果换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的骗局。我认为,从民主长期发展而言,开始注重服务素质,注重该候选人的办事能力、选区资源、甚至在国州议会的表现,都势必影响最后的投票决定。
党内文化很重要
也因如此,我认为,若要减少选党不选人,或选人不选党的风险,关键还是党内文化。如果党内文化是霸道,且由某领袖长期在位,那么该候选人素质哪怕很低,只要关系良好,都可上阵。相反,如果党内风气良好,允许竞争和多元,那么不达标的候选人也不会被推荐,国家才能逐渐走向健康的民主道路。
另外,要备战下届大选,政党候选人是否应该年轻化也值得关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毕竟要担任民意代表就不是易事,考验的是其背后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服务素质和态度等,因此推选出任何一人担任候选人都需要符合这一切综合考量的结果。
截至2020年,我国大约有3300万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0.3岁,是当打之年,年少有为。然而,我国却陷入和其他国外一样的怪圈子,即我们与老人政治(Gerontocracy)的时代越来越靠近。美国如此,中国也如此。相反,欧洲政坛则是年轻领袖当道,法国总统就是最明显的代表。
对此,原本是前首相敦马哈迪的爱将,前青年体育部长赛沙迪也不再跟随“爷爷”的步伐,而创立青年党,为年轻人开辟新路径。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在政治上,个人认为,皆有好坏。让长辈领导的好处是他们见过风浪,处理内外风波,驾轻就熟,能让国人感受到稳定。
然而,长期由长辈领导和挂帅,则容易出现老树盘根,甚至政治保守,也因此让年轻人失去了表现的机会,更容易丧失了当初的热诚和干劲。因此政党应该要有一个健康的文化和候选人年龄比例。我喜欢年轻人的创意和干劲,但他们也需要锻炼的平台。
我大胆建议,政党候选人的比例应该是4:4:2的比例。当中40%的政党候选人应该是年龄介于28到40岁之间的年轻人选。另外的40%应该是介于41岁到55岁之间。最后的20%则是56岁或以上的候选人。对内,这比例能让年轻人看到机会,而不是被同样一批老人操控和独揽大权;对外,则能让选民看到党的决心,让更多年轻力量替代服务素质不达标的任何人。竞争和汰换是必须的,这才能让大家拥有更好的选择。
在民政党正式加入国盟后,很多人都问我民政党在国盟内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其实民政党在国盟内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作为推动和谐的“催化剂”。我们将把“和谐”和“中庸”元素带入国盟,通过内部的管道反映各社群的心声,确保国盟政府的政策是中庸及利惠全民的,进而带著这份中庸和谐的国盟旗帜备战下届全国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