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来,我们几乎天天都在关注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但却很难留意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在悄悄恶化。这是因为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显而易见的症状,也没有仪器可迅捷地告诉我们测试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但其杀伤力却不容小觑。
日本今年下半年连续数个月自杀率比起去年同时期增加。防治自杀团体推测原因是许多人在疫情影响下遭到解雇或生意面临严重亏损,而被逼走上绝路。其中,男性的比例略高于女性,或许是因为男性更倾向于独自面对问题而不寻求协助。与此同时,私营心理援助热线和辅导员的服务范围也因为疫情而大幅削减。自杀率攀升的趋势敲响警钟,日本政府已将预防自杀的年度预算提高了40%。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率领的研究团队则发现,疫情爆发和施行封锁的首六周,对于英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以年轻人、女性、弱势群体和心理病患尤其明显。此外,在封锁期间,有辅导机构表示接到的民众求助电话倍增,而因药物和酒精滥用致死的案例也明显增加。
精神病患料因疫情增加
美国的研究也指出类似趋势。新冠肺炎期间,许多人出现焦虑和忧郁的症状,以及由于压力和情绪而开始或增加服用药物和酒精,有些人甚至考虑自杀。原因包括患病和死亡所导致的创伤,以及与防控疫情相关的政策如实施居家令和社交距离所带来的影响。负责调查的精神科专家和医疗团队认为,针对这些心理与行为异常状况及成因,政府和社群亟需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至于马来西亚,在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的官方网站可查到的自杀报告仍停留在2009年,唯一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思觉失调症报告则只有2003至2005年,因此近年的趋势不详。不过,尽管由于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差异,各地的实际趋势和高风险群体(例如:男女比例)等细节有些许不同,而且最终的影响程度在疫情尚未结束时无法盖棺论定,但上述研究总体而言值得参考,这次疫情所导致的心理健康冲击应当受到重视。
依据2019年全国健康与疾病发病率的调查,马来西亚大约50万成人陷入抑郁,42万儿童患上精神健康问题。今年的人数预料会因为疫情而增加。
此外,马来西亚医药协会(MMA)指出,忧郁症、躁郁症、思觉失调症、自闭症以及滥用药物都是自杀的高风险因素。该协会担忧,许多人的生计因行动管制令受到影响,财务压力很可能会导致忧郁、焦虑以至自杀的案例增加。
须确保足够精神科医生
这次疫情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而多面的。在疫情下首当其冲的是经济,许多企业和商家纷纷倒闭或裁员,导致很多人面临财务困境:负债、入不敷出、拖欠贷款甚至三餐不继。即使没有面对经济困难者,在行动管制下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个人缺乏正常社交、居家空间过于狭小幽闭、户外运动和休闲减少。
孩童和少年无法上学以及教育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他们的成长过程,而一些家长也因为居家工作同时照顾孩子,而面对更大的压力。疫情期间的家暴案例也高升,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情绪和心理问题都需要被重视。如果亲人或朋友感染新冠肺炎,甚至离世,也会带来极大的痛苦。有些人也因为地区封锁的缘故,长时间与家人或配偶分隔两地而陷入孤单和焦虑。以上种种都会让人们承受心理冲击,若严重甚至会打击生存意志。
此外,医护人员在疫情肆虐下也心力交瘁。沙巴医疗服务工会(Sabah Medical Services Union)就指出,当地医疗工作者(包括来自西马的人员)自从冠病爆发以来,一天值班12小时,身心俱疲,要求卫生部关注他们的福利和精神健康状况。
医护人员作为防疫前线,如果精神状况不佳,将会妨害医疗体系的运作,后果堪虞。
综上所述,政府有必要为人民提供更妥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确保公立医院和诊所有足够的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辅导员,为民间设立的心理健康相关机构提供更多资源。政府也需要推动保障就业政策,为经济困难者提供生计支援,以减少他们的压力。而我们无论是身为家人、朋友、雇主、同事或者是陌生人,都不应孤立那些受心理问题所困的人们,而是怀著同理心,鼓励并帮助他们寻求专业咨询。
在强调有形的“新常态”——戴口罩、勤洗手、检测体温与行踪记录,以及等待疫苗和治疗药物的时候,我们也要留心,口罩所遮蔽的面容是否憔悴,那无形的内在心灵是否也透支而需要疗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