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行动管制令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保护人民。大多数人应该都会这样回答。
不过,如果你的答案只对一半呢?
“保护”是对的,但保护的对象其实并非全民,而是弱势。
所谓的弱势,并非是传统社会定义的既定印象——小孩、老人、穷人、矮子、孕妇或残障人士,在这波疫情下,弱势的定义很简单,即抵抗力弱的人。
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共粗分为3种类型,包括美国、中国与欧洲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即有一些患者就算没有发烧、咳嗽、流鼻涕、腹泻等症状,检验结果也可能呈阳性。
这颠覆了我们对一般病理的知识了解。在大众的认知,只要感染了某种病毒,过了潜伏期后就可能会爆发,并产生各种排毒症状。但目前世界各地病例发现,有些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后,接近2个月都没事。
新冠病毒如“寄生虫”
与其说这是潜伏期,不如说它已变成了一种静态的寄生物,躲在健康的寄主内不发作,等到有机会蔓延至抵抗力较弱的寄主时,才集体爆发欢庆。
因此,有科学家将它视为另一种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其实不为过。就像感染HIV,不一定会得到爱滋病一样同样道理。这听起来很玄,不过若依旧找不到克星,制作出能吞噬它的疫苗,可以说全世界迟早会被这种病毒感染。
尤其看起来一切正常的人,身上可能就一直藏著这个病毒。有时并非是握手、亲吻、拥抱或发生亲密关系,而是某次在饮料店排队,后面的人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新的感染群随时就可能这样爆发。
不过,每个人都会这样染病吗?还是那句话——与你自身的抵抗力有关。如果你身体健康良好,就算接触到相关病毒,白血球组成的防御队迅速将它击退,那你就能全身而退,不痛不痒。
所以,你总算知道为何许多西方国家的人民抗议行动管制令,要求政府恢复一切经济运作吧。在他们眼里,这场疫情严重程度不像14世纪时造成欧洲约7500万人死亡的黑死病。只要自身抵抗力够强,充其量是一场免疫力拔河赛,并非是致死率高的绝对灾情。
简单来说,这次是达尔文简化论下“适者生存”的考验。尤其是疫情下几乎没有孩童丧命,牺牲的都是拥有许多慢性病的成年人。站在造物主的角度,这次疫情的确符合“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
只是,我们究竟是要站在无情的原始天性,还是善良的人性动机去看待这次疫情呢?
第四阶段的行动管制令,政府放宽许多经济领域运作,不仅令许多雇主喘一口气,也可能令原本担心没有收入的打工仔安心。不过,让雇主自行决定营运时间,并放宽外出共车条件,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改变,却可能加深许多“弱势”的生存条件。
这些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弱势族群,可能就是一位每天上班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但拥有高胆固醇与高血压的柜台小姐;或者是一名穿著西装笔挺且风流倜傥,实际上已有家族遗传糖尿病的企业经理。
换句话说,新冠病毒在这几个月蔓延下来,从原本既定的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变成有种无味无臭地藏匿在不同人身上。没有人知道谁是带菌者,仅有透过仔细的筛检过程,才有办法判定真正的阳性患者。
而政府在每天疫情还有双位数新增确诊病患下,放宽了许多规范。站在抵抗力强的角度去想,这自然是没有什么好顾忌的决定,况且平时自我约束健康生活,不就是本来就应该遵照的生活态度吗?
医院资源分配不平均
不过,若站在抵抗力弱的角度出发,政府这样的决定形同慢性自杀,再度让原本受控的疫情有可能卷土重来。尤其大马人生性散漫,对卫生要求也不太高,届时牺牲的不仅是人命,更多可能来自企业与政府要额外承担的人事成本、消毒与医疗费等。
也就是说,放宽行管令形同“保护强势经济,牺牲弱势体质”。值不值得我不太清楚,但有一点绝对不能忘记,目前承担弱势的包括庞大的医疗设备与医护人员,而这些人为了集体抗疫,忽略了其他重症病患。医院资源分配不平均,医疗人员精神压力也无法放松,后果会如何,我也不清楚。
我只能说,或许适时保护弱势,彼此达致双赢,大局才不会失控。当然,让大自然来选择谁该生存也不是问题,只是放在知识水平普遍进步的现代,这种冷酷的天择就比较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