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否认,已故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三名子女李显龙、李显扬及李玮玲都是深爱他们父亲的,他们都很想圆父亲的遗愿。因为有爱所以有了执著,当双方都有各自不同的执著就会有矛盾,如果没有妥协就必然会有纠结与冲突。爱的执著却是最大的伤害,这就是人生的无奈。
如果李光耀的故居是李家手足彼此互相诋毁及攻击的根源,那李光耀“有故居不如没有故居”。许多富豪留下遗产给下一代,本来和睦的家庭却因为争产而分崩离析,反目成仇,留下丰厚的财富原来是“福”却最终是“祸”,充满吊诡。
贯彻“不拆”立场
李光耀故居的“拆”与“不拆”,李家手足都有同样的意志,就是希望完成父亲的遗愿。人死不能复生,李光耀的遗愿到底是要“保留故居”还是“拆掉故居”,不同的解读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
李显龙质疑最后一份遗嘱的“有效性”,暗示李光耀遗嘱的弦外之音是要“保留”,因为李光耀不是普通人,是建国总理。李显龙通过国会机制或国家机器,目的就是确保“不拆故居”的立场能够贯彻到底。
但李显杨与李玮玲却坚持李显龙不应挑战遗嘱的有效性,并以2对1的家庭成员比数确保父亲“拆掉故居”的遗愿不可被扭曲。
到底“国家意志”与“李光耀遗愿”何者为重?
李显龙的执著是基于李光耀故居具有历史的意义及价值,是新加坡建国的见证者,缅怀历史人物,李光耀是新加坡人永远的记忆。李显龙总理就指,如果他为尽长子之责遵从父亲遗愿,一意孤行把李光耀欧思礼路的故居拆了,那才真正滥用权力,违背李光耀尽一生建立起的规则体系与价值观。李光耀的遗愿看来不是一纸遗嘱,而是一个无形的“价值”。
故居意义受考验
李显扬弟妹执著于把李光耀的故居拆掉,李显扬耗费巨资与兄长买下故居就是要圆父亲的遗愿,尽显孝道。尽管李光耀是一代伟人,是新加坡人的“国父”,但他不希望父亲死后连最后的尊严,最基本的遗愿也无法得到尊重,做孩子的情何以堪。那些设法阻挠执行李光耀遗愿者,岂非是对国父“大逆不道”。
李显扬不满兄长李显龙总理“指示他的部长们重复有关李光耀不理解遗嘱的指控”,他反击道:李光耀可是剑桥教育的律师和议员,影射李光耀在不完全了解遗嘱内容情况下签字,以及在拆屋条款下签名却不知道其含义,是对一个伟人的“侮辱”。措辞之强硬,看似难有妥协余地。
伟人故居的意义原是留给后人对遗迹的纪念及历史的追溯,让伟人的光辉形象与道德光环照耀后人,为国家增添历史脉络。但如果故居的历史需要添上一笔伟人留下的故居是造成家庭成员的剑拔弩张、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毁家败誉的根源,试问留下的这个故居还有存在与缅怀的意义与价值吗?是否只会让后人耻笑?
李显龙与李显扬、李玮玲对故居的争执未能在爆发前化解,事实上已经对李家造成巨大的伤害,新加坡廉能的威信也面对“滥权”的质疑。新加坡前总理及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力挺李显龙时直言:“他们(李显扬、李玮玲)的目的显然是不计对政府与新加坡人造成的附带伤害,也要把总理拉下台”,这个谈话无助于双方和解,以吴作栋的资历与政治高度,他更需要释放“善意”,给双方友好的谈判空间。
手足之情更重要
李显龙身为一国总理,不论是否靠父亲庇荫才,还是靠“个人本事”,但早期李光耀对这位长子的肯定早已溢于言表。李曾说,如果不是因为他本身曾经是总理,儿子李显龙相信将更早当上总理,因为不论是智力、政治经验或语言能力,内阁中无人能及。现在出现的家庭纷扰,显见李显龙对家事还是“难以招架”。
目前李家手足彼此已经伸出处橄榄枝,准备和解,这是好的开始,如果继续爆料势必造成两败俱伤,之间没有胜利者。
故居的重要难道敌不过手足亲情的重要?故居毕竟是身外物,如果新加坡更重要,如果亲情更重要,为何却要执著于故居的身后事。
故居形同杀伤力的武器,如果李家手足爱新加坡、爱他们的父亲、爱他们的家庭就应放下“武器”,放下对故居的执著。
李光耀要拆掉的是“一个屋子”却间接毁了“一个家庭”,泉下有知,他必痛心疾首。放下执著,家庭才有望破镜重圆。但愿李家手足的和解不会只是短暂的停火,没人愿意看到新加坡第一家庭另一波伺机待发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