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媒介语之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20多年来持续不断在延烧。近两个多月来,由于发生关丹独中批文问题,引发了另一轮争议“高潮”。
之所以会发生媒介语之争,有许多历史和社会因素,但症结在于办学者的办学理念。有一些人一味考虑功利主义和自身的某些需要,将办学理念纳入所谓的“市场经济”范畴;在模糊和颠倒教育本质下,一切出发点,只考虑与商业(经济)和政治利益挂钩。
将教育事业商业化、政治化(政治为经济服务)的后果,就形成今日的教育制度弊病丛生和不伦不类之现象。社会道德沦落,年轻人一味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不能不说与今天教育制度乱像有关系。
很久以来,笔者都深有感觉独中内部潜在著办学变质的危机。这些危机直接危害到文化道德传承和独中发展前途。
说独中内部潜在的危机(有的早已浮在台面上和已成事实),主要发生在教学媒介语被颠倒的问题。
教学媒介语的改变,就立竿见影地改变(制)了办学性质问题;成了国中性质的“独中模式”,或确切地说是“英文私中”(若要冒用独中一词,就取“英文独中”吧)。
过分强调或突出“双轨制”,必然削弱母语教学。这个危机是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危害性是不易察觉,有麻醉人们神经中枢之慨!
很久以来,笔者对一些采用“双轨制”办学方针的独中进行考察(统考和政府公共考试并重),发现弊病明显或不明显地体现在学生学习深度、民族文化素养提升、道德观树立和修身养性的熏陶上。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学生进修课本量太大,大大缩减了道德教育、修身养性、人格塑造培养的时间与精力。显然,这样的教育效果,违背了独中办学本质与宗旨。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向高层次发展阶段,如果将这项基本层次颠覆了,青少年身心成长就深受伤害。将参加政府公共考试,等同独中统考,造成学生学习(课本)量过大。有关学校的课程安排十分密集,学生没有学习外的空间去参考课外书籍和资料,影响了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教师也无课余时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无形中影响学生接受文化熏陶、上升文化素养和人格塑造的条件。
笔者很欣赏一些独中坚持独中办学基本路线,坚持原则,不受外部“歪风”左右。不过这样独中,往往被一些有心人歪曲为“纯种独中”。事实上,在马来西亚,没有所谓的“纯种”独中(“纯种”指只教授华文而排斥英、国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些人若不是对独中办学一无所知,就是故意歪曲!
最近笔者看到一所独中内部文件,甚感欣慰。该文件说:从2001年开始,实施改革方案,只采用独中课程的办学,专注于独中统考;不再开办PMR和SPM课程。但仍鼓励高中部学生报考SPM。但在全校实施全日制下,参加SPM考试的学生,在下午时段进行补课(上课)。今时,全校学生,在下午时段都要参加英文和马来文补习,已提升学生对英、国文的掌握能力。
笔者一向来不反对学生参加独考外的任何公共考试。但是,没能力同时参加两项考试者,应以统考为重。这是独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也是区别真伪独中之根本标志之一。
要办“双轨制”的独中,不能将两种课程等同并列,一定要主次分明;PMR,SPM课程要安排在下午时段进行!明确主次轻重,是挽救独中教育素质走向滑落危机之重要措施;这也是许多独中当务之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