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品日新月异,标榜多功能的智能手机大行其道,即使对仍在求学的中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几乎已成为了他们的“必需品”。手机款式日新月异,青少年机不离手,除了虚荣感,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浏览社交网站,也让他们成为低头族,沉溺其中,人际关系变得生疏,衍生其他问题。
上网、播放音乐、电子游戏、拍照等功能集于一身的智能手机,越来越受欢迎,尽管其“机价”不菲,在年轻人中,依然有不少“追机”一族。究竟一部智能手机,对青少年人有多大的吸引力,当中又隐藏了哪些陷阱?作为家长的,又该如何引导子女明智地使用这些科技产品,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根据《东方日报》向88位在城市地区求学的华裔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高达97.73%的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
受访的中学生年龄介于13岁至18岁,他们在城市地区(新山、吉隆坡和笨珍)的独中、国中和私立中学求学,在88位受访的学生中,仅有2名学生使用非智能手机。使用三星智能手机的学生高达45.45%,苹果手机用户占27.27%,显示中学生较青睐品牌宣传度及知名度较高的手机。受访青少年使用的手机价格多介于500令吉至1000令吉,在1000令吉至2000令吉以上的手机用户为数不少。
接受调查的学生皆为“Z世代”,他们推崇并善于驾驭新科技,堪称现代史上最不受传统束缚的世代。
不愿具名的教育工作者形容,中学生对于智能手机已陷入“疯狂”情况,几乎“机不离手”,衍生许多问题。
他坦言,不少学生所使用的智能手机比父母,甚至师长都来得高阶。有者靠打工赚钱,有的则是父母购买。
根据本报所进行的民调显示,有29.55%的受访学生是靠打工存钱购买手机,29.55%的受访者则是父母以智能手机当成礼物或奖励送给孩子。至于要求父母购买的青少年也占17.01%。
成年人也受影响
教育工作者坦言,智能手机已造成学生产生虚荣心,有些甚至会有炫耀心态,对成长不利。对家境不好,没能力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造成自卑感。
大马真爱家庭协会执行长陈心坚指出,手机制造商看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推出功能多样化的手机,不仅获得中学生追捧,即使是成年人也受影响。
他指出,青少年会因科技产品,产生虚荣心,主要是因为他们思想尚未成熟,没办法自我控制,而以“物质”产生自我认同。对他们而言,“人有我有”就是认同;“人没有我有”就是强者;而“人有我没有”便是低人一阶。
他直言,不仅是中学生,很多大人也有这样的思维。然而,身为家长,应灌输孩子正确价值观,勿受物质影响。
学生缺自制力 学业受影响
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了便利,但也衍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处在自制力不强年龄,容易沉迷,影响学业。
一名在国中任职的校长披露,学生想尽各种办法将手机带到学校,常常趁著上课时间使用手机,对学习和老师教学带来干扰。
手机藏胸罩内裤
“有学生将手机藏在课本中,有的将课本挖了一个洞放手机,有些甚至藏在胸罩和内裤,情况令人头痛。”
这名校长指出,学生为了购买昂贵的智能手机,有的以打工方式赚钱,但也有偷窃行为。除了购买智能手机,他们要赚钱购买上网额度。
“智能手机便利,让青少年易结识朋友,与素未谋面的人建立‘感情’。这让人担忧,有可能因此结交损友。”
马来西亚真爱家庭协会执行长陈心坚披露,在所接触的案例中,曾出现为了获得物质,而以不道德行为交易换取的情况,对孩子和家庭造成了伤害。
他指出,现在的学生可以不用电脑,却不能放弃使用智能手机。网络上虽然资讯丰富,但未经过滤,非所有资讯都正确。如此一来,变成“零食当正餐”,对孩子的成长无益。
校方家长应合作监管
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趋普遍,家长基于宠爱、弥补心态,或为方便与子女沟通联络,不少都愿花数千令吉购买最时尚智能手机,美其名让子女接触最先进科技,但孩子利用科技做什么呢?家长可能一无所知。
一所中学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将手机带到学校,被师长发现后没收,但家长却怒气冲冲到学校找校长理论。
家长指责校长无理将孩子的智能手机没收,更搬出“上课没有使用便没有错”的理论斥责校方,甚至有家长威胁校方,若被没收的智能手机没有保管好,遗失谁该负责?
陈心坚指,Z世代孩子父母大多来自X世代和Y世代。这些家长普遍拥有知识,收入也不差。
“这些世代的父母愿意让孩子接触科技,加上孩子少,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愿意满足。有时候,物质上的要求也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条件交换方式。”
他认为,学生在智能手机的使用应该与校方达到共识,学校和家长方面一同合作,寻求最适当方式,应对问题。否则,若孩子不受控制,将衍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