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和董总的纷争,从“典当华教”契约开始,一路敲敲打打,跌跌撞撞,等到教育部长慕尤丁开口把“契约”变成“共识”,还是没个准儿。目前,你问象、问米、问神、问鹦鹉、问熊猫或是问“死猫”都好,就是问不出真相。
慢著,慕尤丁不是捎来好消息吗?马华三巨头──蔡细历、廖中莱和魏家祥,上周各唱“不重要”、“不知道”、“不认同”的“华教契约三不曲”后,慕尤丁48小时后送上热乎乎的“关丹独中”准证一张,算是和马华的“华教契约三不曲”来个合唱,就待各华社头头齐声赞好,掌声响起之际,大家却沉默了──连“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标准表情、动作和掌声都没有。
“华教契约三不曲”闹了两星期,最后的结局,就像马华蔡总说的,己经“不太重要”,反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华教界的朋友坚信“典当华教”契约之说,并为马华盖上“不认不认还需认”的印章;马华这里却不是上下一心,大头目继续喊冤,基层领袖在教育部长慕尤丁强调“不建独中共识”后,却是百感交集。有者感叹做头的人“骨头太软”;也有人认为领袖“不够英明”,被人牵著鼻子走。现在?问熊猫或是问“死猫”都好,就是问不出真相。
平心而论,不少马华党员都是热爱华教之辈;从华小、国中、独中到大学,都有马华党员出钱出力,盖上“典当华教”的恶名,教他们情何以堪?可是,问题不出在这些热心教育的马华基层党员,而是他们的头儿当年究竟是“被忽悠”了,还是自己抛头颅,洒狗血的跳上当官的金光大道,为华人社会留下了数十年的枷锁?
马华头头见慕尤丁,提呈“关丹独中”建议书,但却讳莫如深,不免加深了各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说法。根据华教人士的消息,这所“关丹独中”是个“异数”。它的“异象”,不仅是它生于大马最关键的选举之前,无可避免成了一椿政治交易,更在于它不够“独”,出生契上盖了不少催命符,例如考试、语文等,都与现有的独中模式回异。事实真相如何,近日即有分晓。
一些人认为,只要弄到“一间独中”就好,不管其“独立成份”有多高,也不必理会它的出身背景,也不必管它穿的是独中的外套,藏著国中的灵魂,这显然是“独中饥渴症”的反射。表面上,它似乎在帮马华“解套”,有点公关作用,但实际上却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如果只要皮相色相,跟本就不必花功夫,干脆把建关丹独中的2500万令吉省下来,买一家现成的国际学校,贴个“xx中学”中文字马上就可以招生迎客了,何必和马华瞎“折腾”?为的是哪般?更何况,关丹即使开得了“独中”,那2500万令吉当中,有多少银两由1Malaysia的教育部贡献?
马华“华教契约三不曲”闹了两星期,搞到颜面尽失,还要盖个“不认不认还需认”的污名;看来,蔡总“高调问政”踢到铁板了。那一面忽明忽暗的“国阵总协调”的金字招牌,不知道挂在哪里?
在“一个马来西亚”搞华教、玩政治,一路敲敲打打,跌跌撞撞,等到教育部长慕尤丁开口把“契约”变成“共识”,还是没个准儿。目前,你问象、问米、问神、问鹦鹉、问熊猫或问“死猫”都好,就是问不出真相。
马华“三不”曲,国阵大合唱?“关丹独中”的序曲,己经走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