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四号,太平洋的风,吹向岛屿和大陆,也吹暖了人心,唤起尘封的记忆。
对许多人来说,六四是个禁忌。官方的版本,叫做“八九年春夏之交的一场政治风波”。23年来,每逢六四,天安门广场都如临大敌。九十年代初期,海外华人到访北京,循例参观天安门广场,搁在心口上的那一些疑问,就是:当年有多少血迹?这个污点,永远也洗不清。
今年的6月4号,海外反应冷,中国却开始热了。连当年的两位“天安门屠夫”李鹏和陈希同,也忙著出书立说,把历史的十字架转赠邓小平,以图为自己洗刷污名,留个说法。
今年的六月四号,夏天的风从太平洋吹来,略过海峡两岸三地,也拂拭很多蒙尘的心灵。六月的香港,维园还有十万烛光在风中摇曳;台湾那阵暖风,也吹得四月访台的中国人气作家韩寒赞叹不绝,写下迄今引在引发两岸议论的《太平洋的风》。(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5np.html)
六四事件过了23年,当年广场上的热血青年,鬓己星星也。连站在赵紫阳身边的秘书温家宝都变成即将退下政治舞台,仰望星空的“温爷爷”;新一代领导人今年秋天上台,就更不会,也不必背著“六四原罪”的十字架继续长征。六四解套让“老头们”面上挂不住,但时间换取空间的策略,也太长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网络时代一年就仿佛过了一个冰河纪;到了这个时候,六四事件,也就该给个说法。
六四事件,官方说法为充满诗意的“八九年春夏之交的一场政治风波”,换到今天中国网民直追8亿的年代,早己经成为上古笑话;海外“北望神州”的遗老遗少,一是经过精神大震荡,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二是坚定不移,在灵魂深处烙上“六四乃美国帝国主义者的颠覆阴谋”的字样,此生不渝,地老天荒。这些荒唐事,也像世上原本可能不朽的东西开始风化腐朽了。
六月四号,太平洋的风把人吹得恹恹闷闷,但香港却是风风火火,不忘六四。誓言“我会打好呢份工”的曾荫权旧班子,因为住了比台湾总统马英九还贵的“总统套房”被批得体无完肤,也引发更多人上街,尤其在香港经济困顿的时候。23年前的六四事件,大学生上街的理由,即是反腐;今年维园的十万烛光,有来自香港的,当然也有来自中国的。不在现场,流散全球的人,心中也点著一把不灭的烛光。
六月四号,太平洋的风吹到台湾。马英九总统在facebook发表了“六四感言”,虽未提“平反六四”,但至少期待中国新领导“解套”的意思,跃然纸上。
“华人社会普遍认为,大陆目前已有更成熟的条件,走向更多元、开放的民主社会。处理“六四事件”遗留的伤痛,可以作为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我们认为,这将有助于弥平历史伤口、拉近大陆当局与人民的距离、改善国际形象。”(参考http://www.facebook.com/MaYingjeou)
马英九的话对台湾人来说平常之极,但对一个月前访问台湾的人气作家韩寒,以及像他这样的中国新生代来说,肯定别有一番滋味。
就像马英九说的:“从台湾的总统大选辩论到陈光诚事件进展,大陆网友都密切掌握并表达看法。”太平洋的风,从台北吹到北京,让初抵台湾的陆客感受到韩寒笔下“领导人可以随时骂”的台湾,那么,日后也许就有无数的“韩寒们”会像韩寒一样,为海峡两岸写下温煦的文字:“既然我们共享著太平洋的风,就让它吹过所有的一切。”
六月四号,太平洋的风吹过北京的天安门、北非的沙漠、美国的华尔街、新加坡的后港、吉隆坡的独立广场……,也拂拭很多蒙尘的心灵,唤起尘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