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政府执政将满一周年之际。打著“烈火莫熄”口号上位的希盟,是否仍然秉持当初那团改革的斗志,值得深思。
烈火莫熄始于1998年9月,由时任副首相安华发起,原因是安华与时任首相马哈迪发生分歧,并被解除了职务。当时,我国正举办英联邦运动会。烈火莫熄运动不但要求马哈迪辞职,也号召民众结束由国阵领导的政府。后来,烈火莫熄演变为要求我国实现社会平等和正义的改革主义运动。
翻开希盟去年的第15届竞选宣言,“投希盟,一定能”,主要涵盖39项改革,也延续了烈火莫熄的精神。其中主要的改革倡议包括解决人民生活开销问题、打击贪腐、加强民主制度、检讨大道特许经营权、确保粮食安全、高官议员申报财产、检控分权、平等选区发展拨款、政治献金法、提升互联网表现、教育改革、承认统考等。
大家扪心自问,上述的所有倡议,有多少已经落实?
起初,许多人认为应该给予政府五年时间来处理问题,让政府有足够的空间收拾前朝留下的烂摊子。过了一阵子,人们开始发现这股改革的烈火不但没有熊熊燃起,反而渐渐变了调。
譬如,5月时,内政部官员搜查了Swatch专卖店,并没收了展示彩虹色的手表。至于这些手表是否真的如内政部所说印有LGBT字样,仍然具有争议。
接著在8月初,安华对一位印裔女生的提问作出回应,坦言如果团结政府取消高等学府中的土著配额(固打)政策,希盟和国阵在未来的每一场选举中都将败选,最终受苦的将会是人民。
8月中旬,内政部官员在未取得任何法庭禁令或官方宪报授权的情况下,没收了一家书店的两套书籍。
到了8月底,教育部宣布从明年起,将把“圣训40段”鉴赏模块扩展至其管辖的所有学校。尽管教育部强调该课程仅涉及穆斯林学生,此举依然引起了各方的担忧。
希盟才是真正“绿潮”?
9月份,高等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机构娱乐活动(演唱会)指南》,对公立和私立高等学府内举办的演唱会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包括对男女观众坐席进行分隔,以及对演唱会时间的限制等。对此,民政党主席刘华批评希盟才是真正的“绿潮”。
10月12日,安华透露已经发出邀请信,希望伊党加入团结政府。对此,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表示自己并不知情,令人猜测这一决定是否未经希盟主席理事会的商议,或仅是安华一时兴起之举。
10月末,教育部举办的“巴勒斯坦团结周”活动中,一些师生装扮成圣战分子,引发了学府被政治化,引入以暴制暴观念的担忧。此外,吉打州一所学校的老师公开焚烧以色列国旗,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而美国对我国的立场发出了3次的外交照会。
11月,通讯及数码部副部长张念群表示,将派遣警员监督演唱会,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将采取切断电源的措施,以终止表演。
不久前,国盟的马樟国会议员袁怀绍对于本地中英文媒体将哈马斯描述为“激进”或“恐怖”组织表达了不满,并认为哈马斯应被视为一个“解放组织”,呼吁首相安华对这些媒体进行训诫。安华对此表示了赞同。
观察目前的政治走向,不难发现团结政府不断采取保守措施以吸引更多的保守派选民,出现了向右倾斜的趋势。众所周知,希盟如果试图在保守选民中与国盟争夺优势,可能会陷入困境,同时也会失去大量非马来人和开明马来人的支持。作为一位喊了烈火莫熄二十多年的政治老手,安华显然对这一点心知肚明。这是奇招,或是安华本性使然?
早前,前卫生部长凯里对扎希释放不等同无罪发言时表示烈火已死(Reformati)。其实,烈火没死,只是变了色。
绿潮或许没有想像中可怕。真正让人忧虑的是,那团被绿色浸染的改革之火,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人民和国家造成更深的伤害。团结政府还有四年的执政时间,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能做到大家预期中的改革吗?或是背道而驰?
如今大家的心声必定是这样的:华叔,莫把绿火当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