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党主席哈迪阿旺最近成了人人竞相拉拢的对象。前首相敦马哈迪不久前便与哈迪签署了《马来人宣言》,呼吁马来人要不分政党地团结起来,壮大民族。
过后,行动党元老林吉祥也突发奇想,大胆以“个人”的立场建议团结政府与伊党合作,解决东海岸三州的水质和缺乏发展等问题,同时邀请伊党加入团结政府,但条件是哈迪必须放下对首相安华的成见。
拉拢伊党的不只有退休政客。首相安华在出席吉兰丹的开斋节活动时,顺道拜访了聂阿兹的两名儿子,聂奥马和聂阿都,说是向聂长老的后人“问好”。有消息人士指出,安华希望与哈迪重修旧好,并希望通过聂家释放善意,招揽伊党支持团结政府。
伊党在第15届全国大选迅速崛起,国席从第14届的18席跃升至49席,成为全国席位最多的政党。
团结政府如今虽然牢牢掌控政权,有2/3的议席优势,但国盟得到过半马来选民支持是铁一般的事实。由于巫统走向没落,来届选举预料会流失更多的马来选票,这些选票十之八九都会流向国盟。为了维持政府的稳定与合法性,执政党必定想方设法获得更多马来人的支持。
因此,如今坐拥马来“铁票仓”的伊党成了政治人物争相拉拢的对象。伊党就好像“定海神针”,与其合作是非常符合政治利益的。但人民有什么想法?
众所周知,希盟支持者对伊党避之唯恐不急,其中原因不必多说。但伊党支持者始终对伊党是从一而终。为什么?
伊党的政治人物不是普通的政客,大部分是宗教师,在宗教舆论独霸一方。基于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往往偏重他们的宗教论述与理念,却忽略了这群人的政治使命。
宗教力量
宗教说事之所以难以抗拒,主要源自与两股力量。第一,内在因素(intrinsic factor)。 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生命意义和目的的框架,同时也扮演社交网络,让信徒可以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带来情感连接和满足感。宗教信仰也可以解决“金钱”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面对心理的痛苦和来世的不确定性时,给予心灵上的安慰。
宗教能提升幸福感,是有科学依据的。读者们只需在谷歌或PubMed(医学文献数据库)输入“宗教与幸福的关系”,就会发现有不少关于宗教提升人们幸福感的文献。有宗教信仰比起没有信仰者,人生幸福感有显著差距。
既然宗教可以满足今生来世的需求,那支持者就没必要转态去支持一个没有“保家”的政党了,不是吗?
第二,外在因素(extrinsic factor),即宗教领袖的魅力。宗教政治领袖通常有浓厚的宗教背景,言行和理念能够与选民的信仰相契合,站在道德制高点,能通过宗教叙事塑造一个社群的归属感。因此,选民会认为这些领袖更能代表和捍卫他们的价值观和权益。
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使得人们对宗教领袖一片丹心。当然,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同一批政客也可以对支持者进行心理操纵,以说教为幌子,煽动情绪,制造恐惧,以获得支持。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不把散播不当言论的伊党政客一网打尽,哪不是天下太平了吗?事实是,这样做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对伊党,只能智取,不可力敌。
第一种方式就是政客正在盘算著的,直接与伊党结盟,实现大团结政府。这样一来,政府肯定稳如泰山,必定能够做到任期届满。然而,国会就会因此缺少反对党的制衡,宛如民主开倒车。而且,希盟要拿什么理由来让支持者接纳伊党?伊党又要以什么理由说服支持者,与“贪腐”的非巫裔合作?
火箭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日前出席演讲活动时表示,不会跟“现在”的伊党合作,同时也引用了卡巴星“政治没有永远的敌人”,谈话极其耐人寻味。
第二种比较温和的方法,是通过与伊党领袖的公平交流与对话,尝试达成政治共识。正如马来学者达祖丁教授说的,在与宗教领袖支持者交流时,要有耐心,不可以谴责,要尊重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并试图理解他们的立场,以建立有效的对话和互信关系。
安华与盟友可以通过研讨会和开放式辩论,与持有开放态度的宗教领袖交流,让这些人成为说服其他保守宗教领袖和支持者的桥梁,说明支持团结政府并不会影响国家或个人的宗教信仰或价值观。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说过,当我们把敌人变成朋友时,我们就没有敌人了。由于抵挡不了绿潮,把伊党与支持者转为自己的人马,算不算一种高明的政治盘算?
哈迪接到了这么多人的表白,终于忍不住回应,他说只要不违背“原则”,将不排除和任何人合作。哈迪是否暗示愿意加入团结政府,只要政府不被“非巫裔”主导,就没问题?
六州选在即,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马来选民还是觉得伊党最好。东海岸与吉打胜券在握,其他三州也可能有更大突破。政客们现在不断为选民打“强心针”,是否意味著团结政府会在州选后与伊党合作组成“大团结”州政府?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