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Tuberculosis)或简称TB曾是19世纪工业化国家的头号杀手。在那期间,一些地区最严重时,几乎90%的民众不幸染疫,而每天则有将近七分之一的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是全球最具有杀伤力的传染病之一。根据最新的结核病数据显示,全球共有1600万人在2021年里感染结核病菌,其中160万人死于结核病。
东南亚国家的结核病案例则占了全球的43%。有幸的是,马来西亚在国家结核病控制计划(National TB Control Program)的指引下,对我国的结核病案例有著适中的控制。我国卫生部在2021年一共接获了2万1727例结核病的病例报告以及2288宗因结核病而死亡的报告。这意味著我国每天平均有60人感染结核病和6人死于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细菌感染。此病菌可侵袭身体的任何器官例如肺部、外周淋巴结、骨骼、大脑和肾脏等等。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结核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多于两周)、痰中带血、发烧、盗汗、食欲不振和体重明显下降等等。患有肺结核的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或与他人交谈时可将结核病菌释放到空气中,经由空气传播。当结核病菌侵袭肺部以外的器官时,这被称为肺外结核。
结核病对病患的身心带来极其大的影响。结核病的症状会让病患深感不适,而这些症状将持续到他们开始服用抗结核药为止。在一些肺结核的病例中,结核病菌可导致永久性肺部组织损伤和肺纤维化。即使病患已完成疗程且康复,他们仍有可能饱受呼吸急促等后遗症的困扰。而在肺外结核的病例中,由于病患没有肺结核的典型症状,这让诊断具有相当高的挑战性,因而无法尽快开始治疗以减轻病症。
除此之外,结核病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一般来说,肺结核的病患在确诊后必须进行隔离,而大部份的病患在治疗开始的两星期后就不再具有传染性。虽然如此,为了安全起见以及确保有效的康复过程,病患仍应当减少外出,避免与他人互动。在隔离期间,一些病患免不了被孤单和无助感吞噬,因而独自承受心理压力。有些病患则无法上班,这对领时薪或日薪的病患带来经济上的压力。
虽说结核病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可治愈的疾病,但至今我们还未彻底铲除结核病的肆虐。眼看结核病在过去数十年对医疗资源、病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多的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推出了《遏制结核病策略》来呼吁全球加紧步伐以在2035年之前达至终止结核病流行的国际目标。
在马来西亚,国家结核病控制计划(National TB Control Program)和国家结核病控制战略计划(National Strategic Plan for TB Control)不断带领我们加强结核病的控制与管理。我国的公共医疗设施,例如政府医院、诊所(klinik kesihatan)和地区卫生办公室(Pejabat Kesihatan Daerah, PKD)都有良好的资源,来应对筛查、诊断和治疗结核病的医疗服务。
治疗方式以药物为首
即使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我国政府也实施了多项策略以确保民众和病人能获得与结核病相关的医疗服务。这包括新推出的在线预约系统、得来速采集痰液样本以及增强版流动射线检验等等。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MySejahtera应用程序的传染病追踪器侦测社区内结核病活跃病例的数据。
结核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以药物为首。抗结核药包含多种抗生素,病患须服用数个月直到完成医生处方上所指定的疗程。由于结核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有些病患担心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而在症状稍有好转时自行停药。假如结核病病患长期漏服抗结合药或自行中断服药,这将提高结核病的传播以及抗药性的风险,并造就“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B)或“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B)的蔓延。
抗药性指的是现有的抗结核药已无法有效地抵抗结核病菌和治疗结核病,这无疑是令医疗界烧脑的危机。因此,我国也紧跟著世界卫生组织的提议以采用“直接观察疗法 ”(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来进行结核病的治疗。
“直接观察疗法”指的是,依据医生的评估,一些结核病患者必须每天在家庭成员、社区志愿者或医护人员的监督和观察下服用抗结核药。这代表一些病患须要每日通勤到医院或诊所,以便在医护人员的面前服用药物。“直接观察疗法”有助于确保结核病病患有效地完成整个疗程,并减低抗药性的风险。
除了“直接观察疗法”,自2019年以来,马来西亚已在指定的医院和诊所为结核病病患实行“视频观察治疗”(Video Observed Therapy)。 “视频观察治疗”是以视频通话的线上方式来代替“直接观察疗法”以监督和观察结核病病患的日常服药过程。
由于“视频观察治疗”为病患减少每日通勤到医院或诊所的麻烦,许多医学报告都指出“视频观察治疗”既能为病人提供便利、节省病人的时间和开销,也能有效地确保结核病病患依从和完成疗程,堪称一举两得。
尽管我国采取了多项策略来对抗结核病,我国还未达标成为结核病发病率低的国家之一。近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大力提倡以“公私混合方”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来加强结核病的治疗、控制和预防活动。
“公私混合方”模式鼓励各个机构,例如: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私立医疗保健、初级卫生与医疗保健和志愿团体一起合作,互相配合,为病人和社会提供更全面的结核病医疗服务。
公私混合模式未普及
在马来西亚,以“公私混合方”模式来应对结核病的案例还未普及化。大部份的结核病病例都是通过政府医院和诊所处理,而一小部份的病患可以选择自费到私立医院治疗。倘若“公私混合方”模式能被启用,私立医疗保健、初级卫生与医疗保健(私人诊所或社区药局)和社区团体的医护人员皆能接受相关训练并给予有关结核病的医疗服务。这可包括识别肺结核症状,并进行转诊(让专科医生诊断病因),或是在疗程中给予支持与协助。
根据研究显示,诸多国家,好比柬埔寨、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美国、越南等等,都以“公私混合方” 模式来应对结核病,并有效地提升结核病筛检率、治疗率和康复率。
有如上述提及,结核病能引起心理压力,并间接影响病患的康复过程。这也是“公私混合方”模式能被派上用场的时候。由于政府医疗卫生体系资源有限,我们需要私立机构、非政府组织或宗教组织的支持,为需要心理辅导或是经济支援的病患给予额外的协助。
除此之外,私立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能贡献于提升公众的健康教育水平和对结核病的认知,从而减低社会对结核病病患的误解和污名化。与此同时,此举也能宣导如何预防结核病。除了自我护理卫生措施,当任何人若感不适,应当即刻就医,以便及时割断传染链。
由此可见,除了筛检、诊断和治疗,我们需要用更全方位的策略来应对结核病。而“公私混合方”模式巧妙地结合各个领域的贡献来处理不仅仅是医药方面,还包括心理健康,财务和社会问题的考量。因此,我国可以考虑极力推广“公私混合方”模式,以更全面的方针来应对和管控结核病,并向结核病发病率低的国家看齐。
世界卫生组织在拟定《遏制结核病策略》时定下了宏伟的目标,那就是全球将在2035年之前将结核病清零。在那之前,我们必须要有各界的支持与合作,来给予结核病病患一个优质的康复过程。除了以上提及的科技应用和“公私混合方”模式来应对结核病,我们也需要确保民众不要再戴有色眼镜看待结核病和结核病病患,反之应当多多给予病患们支持与鼓励,要知道经历结核病的检验和疗程并不是一件易事。择日不如撞日,从今天起,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呼应2023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主题“是的!我们能终结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