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部分制度都是由教育部制定。而校内各大小条规,则是以教育部所指定的原则下,由学校管理层,部分再咨询家教协会意见后才制定和执行。校中大小不一的条规实行起来便形成了一所学校独有的管理制度了。
一间学校的制度与另一所学校的制度不一定一致相同。在实行一项制度前,学校领导层都须从各个角度深入考虑各项要素,涉及层面,譬如学校的环境措施、公共服务普及度、各成员家庭背景、周遭民情,及当地经济状况等等条件后才逐步或全面施行。
制度建设是非属一般简单的工作。校长,身为学校整体制度的主导人更应具有高度的敏感力,并可随机应变应时审批制度的可行性,也要成为制度建设的行家。一位新任校长可先采取观望态度,细心先作好环境扫瞄,入微观察和记录校内日常作息,看看有哪处不妥,哪方面是已落伍,后再召集领导层一齐研究怎样提升旧有制度的看法。
一个良好的制度将让一所学校在运行时更顺畅,工作层序也会变得更灵活性及减少职务执行上拖延的弊病。不适合的条规只有在教岗上不断添麻烦的份儿,不但把每一个人搞得团团转,耗时又耗力,又搞得人人身心疲惫,效绩可又没什么突破。
在校园里,学生上下学、紧急疏散方式、食堂购物次序、男女公厕使用、交通工具停放条规、周会进行程序、球场使用规定等,无一不须一个有系统和安全的机制去运作。同样的,在学术方面,如班级补课课表的安排、校内外活动参与规则、借书条规、呈交教案或学生作业批改形式,也都一样须周详的设计后再实行。
就举个例,仅仅20分钟的学校休息时间里,要如何舒缓千余名学生,一齐拥到一所店面的拥挤现象呢?一个好的制度就在此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了。在硬体及时间的不充裕下,多个方向的思考或能推出解决方案。一,延长休息时间。二,轮流休息,即下课时间分两段进行。三,增加服务员人数。四,增加列队输道。五,投入学生巡察员执勤。六,柜台设即买即取均衡食品便当。七,增设饮品自动贩卖机。八,增设冷热饮水自取机。九,柜台备足零碎钱等等。在采纳各方建设性的主意后,一实行起来,便成为一个制度。到时学生会去适应它,使整个购买食物的流程顺畅无阻,省时又有纪律。
制度建设是管理技巧里颇费神的事项。身为学校领导人就须从各方收集充足的资料,再从各不同角度深入考量,尽量争取多方意见后才可制定合适版本去实行。新的措施也许须要一个适应期或试验期。在这期间便更要详加注意新措施的优与缺、大众的接纳程度及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和变化等。唯有逐一改良和纠正后方可考虑是否能将它在校里全面正式地被实施。
在技术和技巧的讲究上,一个新制度的产生须集中于其高效性、细节的简化和低廉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唯符合了这三点后,基本上这拟议中的新制度就值得进一步被尝试和继续被开发的可靠性。至于如何开发一个好制度,除了上面讨论过的几个事项外,其制作手法依人的经历和胆识而异。一般较普遍被采用的手法大约有:订位制、轮流制、列队制、制服制、附带条件制、固本制、签到制、先到先得制、分组制、性别区分制、身份卡制、奖罚制、通行证制、缴费制、女性优先制等等。然而,学校领导只要肯多观察,多领会和考证,即可自创出一个全新的机制与制度,用来提高行政上和各领域的效率。
制度革新的过程是持续的。一些情势上的变化,额外需求的补上,人事的更动等等原因都可能将一向实施已久的制度再度被搬上会议桌重心给予翻新或被取代。制度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代,政策和局势共步。但其目标只一个:使一间学校组织里的日常作业顺畅化、系统化及普及化。
制度建设做得出色,校长就不仅当得好,而且当得不累。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这应是做校长的所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