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幢坐北朝南,附带一个开阔庭院的三层楼旧式建筑,位于厦门集美浔江路167号,在周围鳞次栉比的新建住宅中间和规划整齐的林荫道路的旁边,这座富有美感,东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古老民居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风范,让人不由想起民国的长衫,阴丹士林旗袍,是跨世纪的沧桑和洗尽铅华的优雅,这里就是1937年由陈文确和陈六使两兄弟共同建立起来的“文确楼”。
今年10月23日,正值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庆典之际,当地政府对这幢保留历史建筑进行了彻底翻新,并将之改造成为“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向参观者展示一代先贤陈氏兄弟的重要生平事迹和对于中国以及新加坡的重要历史贡献。
藉著在厦门出席活动之便,我们专程来到陈列馆参观,并有机会和负责陈列馆整体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历史研究者交流、访谈,也让我们了解在中国人眼里的陈六使、陈文确是怎样的形象和意义?
“文确楼”与邻近的2008年11月新建的陈嘉庚纪念馆仅隔一条马路,穿过马路,很快就发现路边有指示牌,看得出这两个有关“浔江路”、“文确楼”的指示牌是新近设立,黑底描金字迹还十分新鲜。有关“文确楼”的介绍只有短短几行:“1937年由集美乡贤新加坡侨领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建造,他们创业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支持陈嘉庚兴办集美学校,热心资助家乡的公益事业。”
保留遗迹旧时风貌
庭院有一道自动折叠大铁门,进入庭院内,绿化工程还在进行中。从较远距离凝视这幢三层楼旧式民居,其建筑特色结合西方建筑与闽南建筑的特色,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古雅。挺拔的立柱,绿色水泥围栏、古朴拼木花窗等等,最吸引人们注意的是屋顶一些华丽的西洋浮雕装饰,纯色灰塑花鸟,相信这在70多年的海边渔村也是罕见的。
这座陈氏兄弟合建的楼宇,原本是给家人居住之用,多年以来,因为后裔多数在海外发展,很少有人居住,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年久失修,建筑状况越来越颓败破损。几年前,陈文确、陈六使后裔决定将房屋产权交给当地政府,于是政府全面接手,并做出决定改建成为纪念馆,为当地旅游与历史景点增添新的元素。为了能够保留历史遗迹之旧时风貌,改造工程以“整旧如旧”为原则,费时超过一年,进行了颇为细致全面的翻新工程。
踏上两层台阶,两边有走廊,越过古老庄重的大门,里面是一个四方天井。据说,原先三层楼建筑内有超过20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比较小,楼梯也比较狭窄陡峭,但整体感觉非常精致、紧凑,采光效果也好,设想如果整家人欢聚一堂,那是非常生机勃勃又温馨感人的。
陡然升起的敬意
现在,设计单位则是将每个房间按照参观顺序,改造成包括五个主题单元的独立展厅。第一部分是家族身世,分别介绍陈文确、陈六使的生平事迹和国内生活场景;第二部分是工商钜子,橡胶大王,讲述他们闯荡南洋,创业致富;第三部分以华教勇士,南大之父为题,介绍南洋大学的创办历史;第四部分则讲述陈文确,陈六使兄弟热心公益、保卫华人权益;最后一部分命名为风范长存,后继有人,设立传承后继陈列室。
总体参观印象是,文物、史料陈列不多,主要是一些征集到的陈六使先生曾用过的日用品,其余多数是根据文献资料加以吸收、提炼,再以较为现代的装修材料进行复制、仿制的历史空间和文物史料。
陈文确、陈六使,这是新马两地一代声名卓著的华族先驱,陈六使这个名字更是和已经关闭的旧南洋大学连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人们口中的禁忌。在社会的重要转型期,一些人和另一些人,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一些人设法忘记这个名字和这段历史,而对于另一些人,这个名字和这段历史就如同身体的一处伤疤,伴随成长,在每次提起时便有陡然升起的敬意和激情,一如当初。
陈六使1897年诞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乡(现属厦门市)。兄弟七人,依次是:文倚、文寝、文确、科斗、文知、六使、文章。他排行第六,故名六使。父母早亡,家境贫寒。他曾与七弟文章一起就读集美小学,因此算是集美校友。
对于陈文确、陈六使两兄弟,新加坡人更为熟知的是陈六使,有一种说法是陈文确较多代表家族处理中国事务,陈六使则代表家族担当新马等地重任。两人就是家族联合代表。因此陈文确在本地社团担当的职务相对较少,包括中正中学董事长,同安会馆主席等。陈六使曾任中华总商会会长、福建会馆主席、怡和轩主席、树胶公会主席等。
开始文化大革命
1916年,19岁的陈六使南来新加坡谋生,在陈嘉庚的公司工作,因年轻干练,工作认真,半年后就升任谦益公司要职。
陈六使再次回到家乡是1921年,他25岁回乡成亲,并很快携家眷返回新加坡。
有资料介绍,1966年夏,陈六使曾携夫人及七公子永汉一行,带了款项和物品,从新加坡回到家乡,住在厦门市旅行社,前后逗留13日。那时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连已经去世五年的陈嘉庚也遭诬陷诋毁,亲友们被禁止与他往来交谈,我们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六使先生当时的思想状态变化,据说他每天惶惶不安,愁云笼罩,最后只好匆忙将物品分送给亲友,携款项返回新加坡。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去家乡,那一年陈文确去世,六年后,1972年9月11日,陈六使先生也与世长辞。
在六使先生辞世41年之后,终于在他的家乡建起一座陈列馆,那是来自他的家乡后人,对于从家乡的海岸滩涂走出去的先辈们伟岸背影的理解性刻画勾勒,先生更多的足迹,更多的事迹留在南洋的土地上,或许我们可以为历史留下更多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