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大马媒体纷纷报导称,世界银行提出报告,指公积金(KWSP / EPF)提领年龄不合时宜,几天后世界银行又澄清他们针对的并非公积金。这份41页的报告引起了老萧的关注,很想了解到底世界银行想说什么。
这份报告,核心讯息其实只有一句话:“不要依赖单一的救生圈”。
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到不行,但世界银行用大数据来进行背书,令人无法不信服。单靠公积金?数据显示不够。单靠政府的“社会养老金”(Bantuan Warga Emas, BWE)?金额太少。读完这份报告后大家就会明白,最强大的退休保障,其实来自于你建立的“多层次防护网”。这个概念并不复杂,说穿了就是把你现有的资源——无论是EPF、私人退休金计画(PRS)、保险和投资组合,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补足缺口。
这种多层次的策略,能把你的财务安全系数大幅提升,而且你不需要是金融天才,只要懂得这个简单的“拼图逻辑”,按部就班执行,你就能确保自己不会变成“下流老人”。以下,就是老萧从这份世界银行报告中为你整理好的4个不能不知的“退休自救关键重点”。
重点一:重新设定你的“退休及格线”
大多数马来西亚人计算退休金需求时,参考的标准根本就错了。政府过去常用的贫穷线(Poverty Line Income, PLI)本质上是“生存标准”,2022年的数据显示一个家庭每月只需2589令吉就不算“贫穷”。这个标准导致许多被认为“不穷”的人,实际上过得很拮据,他们可能有饭吃、有屋住,但生活品质谈不上体面。世界银行这份报告大力推崇一个新的标准:PAKW(Pendapatan Asas Keperluan Wajar),中文可翻译为“基本体面生活开销指数”。根据报告数据,2024年全国平均一个家庭需要4729令吉才能过称得上体面的生活,而这个数字比旧的贫穷线高出了83%
PAKW这个标准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只看你能不能活下去,而是看你能不能“有尊严地活著”。PAKW会根据地点\家庭规模及年龄结构进行精细调整。这意味著住在不同地区的家庭,退休金需求是不一样的。
根据MyPAKW,一对父母(30-59岁)、就读中学及小学各一个孩子的四口之家,在雪州八打灵居住,每月需要的体面基本开销为6860令吉。

根据MyPAKW,同样的四口之家,在玻璃市郊区居住,每月需要的体面基本开销为3981令吉。
你现在要做的第一个行动很简单:抛弃那些过时的最低贫穷线标准,也不要再满足于达到公积金的基本存款门槛(Basic Savings)就沾沾自喜。请立即使用马来西亚统计局(DOSM)提供的MyPAKW计算器,输入你居住的城市、家庭人数、年龄结构,算出当地真实的“体面退休数字”。这个数字才是你退休规划的“地板”——也就是最低标准,而不是你努力追求的“天花板”。
重点二:认清“消失的中产阶级”风险
大马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一个巨大的黑洞,世界银行在报告中称之为“缺失中间层”。这个现象的运作逻辑是这样的:公务员享有终身退休金保障,这是一笔稳定的现金流;赤贫者可以领取政府的BWE或慈悯援助金(STR);但大多数私人领域工作者,也就是公积金会员,却处于两者之间的尴尬位置。你既拿不到政府援助(因为收入超过 B40门槛),公积金存款又不足以支撑退休生活。你就是那个“消失的中产阶级”。
报告中有一个数据特别惊人:大多数公积金会员在55岁提领退休金后,3到5年内就会把钱花光。想像一下,你辛苦工作三十年累积的退休金,可能连五年都撑不到。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世界银行根据马来西亚实际数据得出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多数人在55岁提领后,会用这笔钱还房贷、清偿债务、资助子女、或是满足累积已久的消费欲望(买车、装修房子),加上缺乏纪律性的理财规划,很快就会被花光。
你可以进行一个“自我压力测试”:打开你的公积金帐户,查看户头总额。假设你会活到80岁(保守估计),那么从55岁退休到80岁,你有25年的时间需要靠这笔钱生活。用你的公积金总额除以25年,再除以12个月,算出你每个月可以动用的金额。如果这个数字低于PAKW标准(也就是上述提到的6860令吉/3981令吉或你所在城市的对应数字),很抱歉,你就是“高风险族群”。
这意味著你不能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公积金上,你必须在那之外,强制执行PRS(私人退休金计画)或建立其他投资组合——可能是信托基金、股票、房地产投资信托,来填补这个可怕的缺口。否则单靠公积金,你注定会成为“人还在,钱没了”的那一群人。
重点三:对抗“通膨”与“生活水准脱节”
很多人在规划退休投资组合时,会设定一个目标:“我的投资回报要打败通膨”。这听起来很合理,毕竟如果你的资产增长速度跟不上物价上涨,你的购买力就会被侵蚀。但世界银行这份报告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警告:只打败通膨还不够,你还可能面临“生活水准脱节”的风险。
报告强烈批评大马现有的福利金制度没有“指数化”,意思是这些福利金的金额没有随著物价或薪资上涨自动调整。更糟糕的是,即使有些福利金挂钩了通膨率,长期下来还是会跟不上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准。这是什么意思呢?想像20年后,你的退休金组合成功跑赢了通膨,你确实买得起面包、米、基本生活用品。但那时候的社会,人人都在用某种新科技医疗设备(如基因治疗、居家照护机器人),而你的退休金却负担不起。你会发现自己在“绝对购买力”上没问题,但在“相对生活品质”上却远远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种“相对贫穷感”会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可能让你的晚年充满挫折感。
如果我们将公积金派息率(过去10年年化平均5.90%)视为勉强打败通膨的程度,那你的投资组合至少要达到7-8%的年化报酬率,才能确保你不仅“活得下去”,更能“活得像个时代中的正常人”。这就是报告所说的“指数化思维”——你的退休金不只要对抗物价上涨,更要跟上整个社会生活水准的提升,否则你会成为被时代抛下的那群人。
重点四:斩断“养儿防老”的依赖链
在华人社会,“养儿防老”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许多父母会把子女的供养列为退休收入的一部分,觉得自己辛苦养大孩子,老了之后孩子理应回报。但世界银行的报告用数据告诉你:这个策略正在失效,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
报告提到,“家庭支持”虽然在马来西亚仍然强劲,但随著少子化趋势加剧,这个支撑正在快速减弱。一对夫妻如果只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要同时照顾数位老人(父母与伴侣的父母),会让年轻一代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更有趣的是,报告引用了多个国家的研究,指出当长辈拥有稳定的退休金时,会产生正向的“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s)——长辈不仅不需要向子女伸手,反而会成为家族的资源提供者,资助孙子女的教育或改善他们的营养。
这个发现颠覆了传统观念:把自己照顾好(拥有足够的退休金),其实就是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这不仅避免了“排挤效应”(Crowding Out),也就是子女为了养父母而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购房计画、或子女教育投资,甚至还能让你在有馀力的时候,成为孙辈教育的资助者、家族危机时的防火墙、或年轻一代创业时的天使投资人。
这才是健康的家族财务循环:不是向下一代索取,而是让每一代都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并在有馀力时向下传递祝福。所以,不要再把“子女供养”列为你退休收入的必要来源,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不确定的额外红利。你的退休规划必须建立在完全不依赖子女的前提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世界银行报告所说的“尊严自主的晚年”。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