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霹雳州亚亦君令州选区补选,迎来三角战,候选人分别来自巫统、伊斯兰党、和社会主义党。从该选区过往的选票数据看来,巫统在这次补选的胜算看高一线,主要竞争对手会是伊斯兰党,而社会主义党,其选票基础薄弱,只能陪跑。
社会主义党并不是一个广为群众所认识和接受的政党,在马来社会,有著社会主义等同于共产主义的误解,我国反共的历史使到马来社会对社会主义有著更多的抗拒,阶级斗争跟马来政治里主流的民族宗教论述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至于非土著社会,除了大众对社会主义党的意识形态认知不足以外,更多的感知是很多人认为他们是一个小党,投票给他们,会“浪费选票”。
认为“投票给不会赢的一方就等同于浪费选票”,是一种曲解民主精神的观点,似乎将选票视作一种下注,一定要压中赢家,或是投给有胜算的一方,以防止另一方获胜,选票才显得有价值;却忘了投票行为背后,也有著让社会中被忽视的意见,通过选票被表达,被记录和被看见的意义。
投票行为是一种政治表达,是选民对当下政党的表现评估,也是对国家未来方向的意愿表态,选择小党或是第三势力,不是因为它一定会赢,而是因为它代表了对旧政治的不满和对新政治的期盼。如果所有人都只投给“有可能赢”的候选人,而不断把票交给他们本来就不满意的政党,这才是真正的“浪费选票”。
有些选民会长期投票给同一个阵营或政党,即使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些政党无力或无意推动实质改变,这可能是源自于选民被自己的“政治认同”所绑架,不舒服于违背自己原有的政治认同,所以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相信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甚至说服自己,新的选择说不定更差更坏,让自己心安理得,殊不知这种心态,会让选票失去赏罚的功能,让自己的权利在自我麻醉中慢慢消亡。
支持小党或第三势力,可以是打破政治垄断和建构替代阵营的阶段性手段,就算他们赢不了,小党选票的成长趋势,会是其他政治势力的外在压力,产生“制衡”和“警醒”的作用;也可以让更多的政治工作者和选民建立更多的信心,走一条有别于“传统政治”的新路,而不是让自己不断在无奈之中作出选择。
不出意外的话,社会主义党在这次补选胜出的机会依然微乎其微,团结政府和国盟继续很现实地政治计算,选民继续很现实地投票,然后无论是巫统还是伊斯兰党胜出,之后玩弄的依然是大家厌恶的旧政治把戏,周而复始,大家继续埋怨,却又偏执地做著同样的选择。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