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是一位土生土长于吉兰丹,或是吉打州,霹雳州小镇的华人,那么,你对友族马来同胞的印象,肯定与城市地区的不一样。但切记,这些非城市华人,只是少数。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调查,马来西亚华人有8成是居住在城市。24年后的今天,观看小镇微型华小新生骤减的数据,这个百分比可能会更高。
华人对马来人的印象,只有通过邻居、同事、同学交往,再者就是社交媒体、传统媒体、政治人物等等来建构,那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居住在城市的华裔,对整体马来人印象的数据抽样(data sampling)其实是不准确的。 换句话说,在城市以同事、同学、邻居,加上媒体和政治人物来形成对马来同胞整体印象,就会对整体马来民族有偏差。
依据家庭收入划分,城市马来人,可分成富有(T20),中产(M40)和底层(B40)群体,其中M40和B40群体占了多数。
处于城市的,M40上端和T20马来族群,其实思维,想法和华人没很大差别。他们对教育的肯定,对英语为国际交流语言的地位,并且能与华人打交道。老一辈的城市人,常常说过往时候,各族是多么的团结,没有你我之分。他们的印象,多来自于这个阶层的友族。
在这阶层的马来同胞,若是员工,则加班努力与华裔无异。若是经商,则一般会与华人结盟。在他们的眼中,经商的原则,和华裔一起组队比本身族群更为合适。在2022年大选时,投票支持希盟那少过15%的马来选票,多数是来自这个群体。
而M40下层和B40群体,则是面对城市贫困(urban poverty)的困境。他们很多都是变相“黑人税/black tax”的受害者。“黑人税”是指南非高收入黑人或家庭,为了支持家庭成员或社区,而承受的经济责任或压力。这通常包括为亲戚提供经济支持,支付教育或医疗费用,或在需要时提供财务援助。
当然,也有些父母非常不负责任,对孩子教育漠不关心,孩子稍微年长就必须出来社会工作,照顾幼小的弟妹。很多为了照顾父母和家庭,甚至还牺牲升学机会,造成他们被困在贫困的恶性循环里。
这一群人,有很大部分,对华社有怨。他们要租房子,但华裔房东“只租给华人”。他们到华人经商地方寻觅工作机会,却面对“需通晓华语”条件的困境。
他们很多内心其实没有种族主义,很多也是很善良,很孝顺。他们刻苦耐劳,忍受压力,一天还兼几份职。但是,对社会的怨气,有时会爆发。他们还是会有华人的朋友,因此,对认识的华裔朋友还是会给予尊重。
在马来人底层,也有一小群体非常不负责任,不注重教育,随著政治人物翩翩起舞,时常无差别攻击华人,对他们而言,华人一切都是错误的。虽然是少数,但在社交媒体的声音却是最大声。这一类人在社交媒体煽动其他马来网民,散播族群间的仇恨。就是他们,即使是少数,但概率和媒体流量让很多人误以为他们是整个马来B40群体代表人物,让很多华人对马来群体产生误会的罪魁祸首。
非城市马来人
在吉隆坡,槟城,新山,怡保等大城市以外的地区,还有成千上万个乡镇。而居住在这里的马来同胞,可说占了马来总人口一半以上。
这些马来人,在线上和线下的印象截然不同。网上,常常看到他们非常维护宗教和族群利益,随著政客引导的方向来判断族群课题的对错。而城市华人对他们的印象,主要来自媒体和政治课题,如大选时他们支持的政党。这一类马来人,也是最被华人误解的一群。
无论是吉打的铅县,吉兰丹的日里,霹雳的玲珑,彭亨的淡马鲁,还是柔佛的丰盛港,这些非城市马来人的生活作息和态度都没很大差异。他们比城市马来人对宗教更为虔诚,对语言掌控能力局限于马来和少许英文,对华人的认知局限于他们认识的几位朋友。
但是,若和他们为邻,一起生活的话,他们也是最乐善好施,将心比心,雪中送炭,最不种族主义的一群。只要你说国语的口音与他们一致,就凭著这一点,他们就会毫无保留的将你当成亲生兄弟姐妹看待。
对身边的人,无论任何族群,他们都是带著善意。很多时候,远亲不如紧邻的概念,适合用于这一类马来同胞。你若是需要帮助,他们都会尽能力范围所及来协助你。
我们不熟悉马来人,不是一个错误。但是真正了解整个马来族群,你会发觉到,他们不是我们通过社交媒体、传统媒体或政客了解到的那一般。若要真正了解马来族群,首先必须把马来西亚国语说好。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很多马来西亚华裔网红,就单凭国语说得很好这一点博得友族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