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我们,需要学习的很多。除了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多洗手和消毒也成了我们的日常。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如何处理口罩和减少一次性塑料垃圾也是我们应学习的新常态。
根据固体废料管理机构(SWCorp)柔佛州局长柴鲁希山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在行管令期间,消费者改变消费模式,通过网购日常用品和预订食物外卖,这段期间的一次性塑料垃圾量与其他类型垃圾相比之下有微增。
我们都知道,行管期间早期仅提供打包外带,一次性的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的使用量大增,是可预知和无法避免的事情。
惟,就算是现在,自备饭盒和器皿的消费者仍然不多。据东方记者访问的传统咖啡店业者透露,目前每10名顾客当中,仅有一人自备饭盒。
应减少一次性餐具
其实,经过近三个月不同阶段的行管期,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已习惯尽量减少外出用餐、尽量外带或网上订购食物的新常态。因此,我们也应该让自备饭盒成为一种习惯和新常态,减少一次性餐具和塑料的使用。
如果有留意到的话,上周有媒体报道森州一名青年边跑步边捡口罩,结果两小时就捡获至少3公斤的弃用口罩的新闻。
这名青年刘子坤先是在社交媒体发视频,谴责乱丢口罩的自私行为获得回响。接著他也身体力行,拿著夹子和垃圾袋跑步,边跑边捡起路边口罩,所以被路经见状的民众将他的举动拍摄下来,大表赞赏。
无可否认,在新常态下的疫情后生活里,口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必需品。因此,如何处理这些口罩垃圾,也是环保组织和人士目前担心与关注的环保课题之一。
需妥善处理废弃口罩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目前并没有一个实质统计数字说明全球目前的口罩使用量,但中国媒体曾报道,仅在2月29日的中国口罩日产量就有1.16亿个口罩!那么,这些口罩到最后都去了哪里呢?
根据《德国之声》一篇题为“海上漂著口罩──疫情之下环境很受伤”的报道,在超过一个月的封城令后,位于雅典西南方向的城市卡拉马塔(Kalamata)街上空无一人,只见塑胶手套、湿巾、消毒用品的瓶子在公园、人行道、公路等随处可见。
由此可见,口罩虽已成为我们在新常态下的护身符,但也成了疫情下的新污染。最糟糕的是,口罩不仅含有塑胶成分,而且使用过的口罩可能沾有病毒和细菌,随时成为别人的催命符。
因此,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