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巧遇南下收集二战口述历史的许友彬先生,听他说起耄耋回忆当年,追述的方式不一。有者钜细靡遗,历历在目,仿佛旧事就在眼前;有者则粗枝大叶,蜻蜓点水,总是一笔略略带过。
那是说话的习惯,也是说书的能力。追溯上来,自然关系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做事的风格。在这方面,莫泰熙先生显然是个巧手,独辟蹊径,华教跌宕起伏的盛世和破局,他全说得明明白白。
此事说来,当然关系他早岁身在南洋大学参与学生运动的经验,尔后被捕入狱,转而任职董总多年;点点滴滴,身为当事人,他的体验深刻,铭记在心,说话下笔,条理分明,而且笔锋常带难言之感情。
华仁中学24位同学,据莫泰熙先生的演讲系列整理,随后合撰之《天风野火不曾灭:林晃升先生的故事》(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17),所显露的,正是这么一回事。
曾经共事多年,近距离接触,既是同事,也是战友;林晃升先生成长之筚路蓝缕,林晃升先生投身矿业的心无旁骛,领导华教之大气磅礡,经莫泰熙先生说来,都有不同的味道;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也跃然纸上了。
时光荏苒,倏忽n年。莫泰熙先生的那一代人,大半年过六、七旬,甚至年近八十了。晚近和他说话,他总不经意地嘱付我们这些后来之者接棒。可是,纵观他之所行,说实在话,恐怕我连给他磨墨抹书也不够格。
卸下了林晃升研究与出版计划之重任,相信莫泰熙先生转入另一个人生的跑道之后,必然仍然继续领航,风尘仆仆地巡回说书,启示后辈,华教的千里之行正是这样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