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纳吉在日前公布了《2014年政府转型计划》及《2014年经济转型计划》的年度报告。根据这份报告,该两项转型计划自2009年落实至今已有5年,首相纳吉认为有5大迹象显示该转型计划已取得显著的成效,包括人均收入的提升(从7059美元提高至1万426美元)、国内投资总额持续增长(从1420亿令吉增加至2280亿令吉)、就业机会增加(至少15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乡区居民生活获得改善和提升(500万名乡区人民受惠),以及成功消除贫穷(17万名贫穷人士摆脱穷困)。
单凭这些数据,感觉上转型计划确实交出了还不错的成绩单。不过若对比其它机构所发布的同期和同领域的相关报告,其中有部份数据的落差却又让人产生不解的矛盾。
根据公积金局2013年的数据显示,在大马有高达210万的会员月收入低于1000令吉,76.8%的国民收入少于3000令吉(属于低收入阶层),90%的国民收入少于5000令吉。其中还有53%国民甚至没有任何资产!
大马人口已突破3千万,劳动人口却只占了其中的1418万。如果说人均月收入已提高至1万美元,那就表示3千万人口的总收入应该是3千亿美元以上。若以1美元兑3.50令吉来计算,那就是大概1万500亿令吉,而这笔总收入是由国内1418万实际劳动人口所贡献。但是有90%的国民,既大概2千700万的国民收入少于5000令吉,意即有9千150亿的收入是由不到10%的国民所贡献,而这10%国民的平均月收入每人至少30万令吉以上(大概8万7000美元)。由此看来,我们国内的人均月收入上万美元的数据,若少了那区区10%赚钱能力超凡的人,该数据想必会变得惨不忍睹,但却似乎更接近现实情况。
人均收入与个人现实收入上的落差,也显示著贫富悬殊的问题并没有获得多大改善。加上过度城市化也导致城乡发展失衡,乡区发展步伐跟不上城市化的步伐,因而加剧了贫富悬殊的状况。
虽然国内的失业率已减少,有17万贫穷人士也已脱离贫穷线,但他们距离中产阶级仿佛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若一个不小心,分分钟会被打回原形,回归贫穷。到时,若面对什么活都肯干的百万外劳大军来抢滩,15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还剩下多少留给国民?
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问题使得“相对贫穷率”(Relative Poverty)也有著增长的迹象。人民的收入开始不能负荷日常生活开销,中产阶级也开始萎缩成低产阶级,债务也因此而开始累计。占了国内生产总值87%的大马家庭债务是一颗悬而未解的计时炸弹,不但有可能导致贫穷率提升,对国家的经济更是一项潜在的风险,随时有可能会引爆国内的金融危机!
从长远来看,政府转型和经济转型计划理论上应该对国家的发展有利,从这一次的年度报告中也显示了国家关键成效领域(NKRA)的进步。但是,政府和领导们必须正视现实情况,绝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数据也不过是加减乘除后的一个结果,它或许和现实状况会有出入,所以不能当成百分百的指标,只能作为加强和改善的参考数据。
若大家只愿看到统计结果和数据所带出的美好感觉,然后选择性地漠视该数据的可靠性或其背后所隐含的意义,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会为这份华而不实的自我感觉良好而付出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