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未来的幸福,年轻人应该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传统包办婚姻是封建的残馀思想,年轻人有权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凯文,不要为了儿女情长,摧毁了你的意志,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拯救人类的伟大事业上去”...
左翼的文字,来自战后砂拉越华文小说,小说都需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从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中,提取生活素材,加以修饰和文学化创作。
其中描写的生活,是发生在1946年至1970年期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宣布投降,退出马来亚后,在砂拉越,华人的生活。
在那个时期砂拉越的华人,也主要是从过去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漂过南洋求生活的,分不同的时期到达,早来的华人,在战后期间,主要从事商铺,做买卖生意,生活富裕;过后一些时日来的华人,有的在山间务农,生活贫苦,当时被称为山芭人,不过山芭人不仅仅有华裔,还有达雅人等,现在达雅人士就被称为马来西亚土著。
还有一批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过来的,他们的部分,是有知识的青年和中年人,直接就参与了华教事业,当老师,当校长,心怀著伟大的理想,从事著育人育才的工作,同时心怀著在唐山——祖国的家,以及未完成的充满正义和理想的伟大事业。
视砂拉越为祖国
当时在砂拉越华人之间的意识形态,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左翼的共产主义,这类华人的年长者,把唐山作为自己的祖国;还有部分的年青人,同样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他们把自己的出生地“砂拉越”作为自己的祖国,用热血澎湃的共产主义情怀来建设他们的祖国。
还有一部分的华人是信仰基督教的,这就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华人产生世界观的冲突,其中就有一篇小说是描述一个年青有为的青年,怀著共产主义理想,励志要把自己献给伟大的劳动人民,但他喜欢上一个有著基督教信仰的女孩,但最终,男孩放弃了这个女孩,就因为彼此的世界观不一样,未来的生活中,女孩可能拖累男孩的伟大理想。
还有很多篇小说,是描写家庭生活的贫困,有如:“爸爸得病没钱医,妈妈得病没钱医,家里劳动收入只靠瘦弱的老姐,弟弟妹妹们没钱念学”,小说阐述:这种情状的发生,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制度,潜言之,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整部小说集充满了左翼情怀,左翼情怀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错误,重要的是,它确实曾经来过我们的生活,并且是一代人的社会理想,他们为之也感受了一生的世界,带著血,带著泪,带著情,带著痛苦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