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日讯)最新研究发现,中国10年前推出、曾被美国批评的产业计划“中国制造2025”,在缩小中国与西方技术差距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这势必加剧有关如何因应中国利用国家补贴和其他策略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争论。
台湾中央社引述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导,周一公布的上述研究由美国全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委托研究机构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进行。
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的中美贸易战期间,北京在公开场合不再提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后的标志性产业战略“中国制造2025”计划,但这项政策持续实施中。
研究显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释放的巨大国家支持,让中国得以消除或减少对铁路和电力设备、医疗器械以及可再生能源产品等进口的依赖。此外,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有所增强,在造船和机器人等行业从外国公司手中夺取了市占率。
研究结果凸显随著北京继续推进习近平旨在让中国成为高科技行业领导者的蓝图,美国和其他先进经济体面临的风险。
2015与2025工业能力大不同
荣鼎集团中国副总监布勒努瓦说,今天的中国与2015年的中国已大不相同,这很大程度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关,“毫无疑问,中国将继续缩小差距并提高竞争力”。
在2018和2019年的上一次中美贸易冲突期间,美国试图让中国改变“中国制造2025”政策,并指责北京通过向中国企业提供国家补贴和强制外国公司进行技术转让,扭曲了竞争。
这项最新研究凸显中国政府的国家主导政策带来的新挑战。
研究并详细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政策实施以来,北京的国家支持是如何持续加强。2018至2022年,受扶持行业的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年均增长近29%,2022年达1兆3000亿元人民币(约7600亿令吉),占企业研发总支出的50%以上。
研究显示,2015至2023年期间,享受税收减免和其他优惠政策的企业比例增长了3倍多。此外,根据现有政府数据,2015至2020年期间通过国家主导基金展开的投资增长了4倍多,2020年达到520亿美元(约2201亿令吉)。
多行业逐步减少对外依赖
报告还显示,北京越来越多地以中国市场准入作为筹码,迫使外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和研发中心。这些做法帮助中国建立了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等各种产品的供应链。
影响所及,研究发现,“中国制造2025”所涵盖的每个行业,包括资讯技术、高端机械、医疗器械以及新材料,对于进口的依赖都显著下降,例如2023年医疗器械市场进口产品的市占率从2015年的24%降至14%。
报告显示,商用飞机是中国企业仍然落后于美国和其他西方竞争对手的少数行业之一。中国本土飞机制造商中国商飞,仍然依赖外国零部件来生产与波音(Boeing)和欧洲空中巴士(Airbus)商用飞机类似的国产飞机。
但这项研究预测,随著中国在生产自家的航空发动机方面取得进展,这种情况未来几年可能发生变化。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