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2日讯)法广根据cnews报导,在中国科学团队经5年攻关下,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诞生在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简称脑智卓越中心)。研究论文已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说:“特别是对于单个基因突变造成的疾病,比如渐冻症,如果有了更好的疾病模型猴,人们就可以对其采取干预手段和药物研究。”
由同一种猴子两个基因不同的胚胎细胞组成
一组研究人员报告称,上海的实验室里诞生了一只“嵌合”猴子。这只“嵌合猴”是由食蟹猴(长尾猕猴)的两个基因不同的胚胎的细胞组成。
根据《细胞》报导,这种灵长类动物是由经过改造的细胞形成的,使其皮肤和某些器官发出荧光。猴子的肤色呈绿色,尤其是手指尖和眼睛处。
虽然这种类型的实验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特别是在大鼠和小鼠身上,但在猴子身上并没有完全成功。这种特别令人不安的经历实际上对于研究疾病治疗方法非常有用。
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研究人员从几个5到7天的胚胎中提取了细胞。他们随后开发了9个干细胞系,换句话说,它们可以转化为任何血细胞。从那时起,他们用绿色荧光蛋白对它们进行标记,这样他们就可以确定哪些组织是从幸存动物的干细胞发育而来的。
然后将其中一些注射到4到5天大的猴子胚胎中。在对71个胚胎进行处理后,其中40个胚胎被植入雌性猕猴的子宫中,随后产生了12例妊娠和6例活产。
生成更精确猴子模型 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的刘震表示:“这项工作可以帮助我们生成更精确的猴子模型,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以及其他生物医学研究。”
研究人员还计划进一步探索“宿主”动物胚胎存活的机制,这将有助于提高嵌合体的生成效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维智也评价,这是灵长类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为干细胞多能性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也为后继利用干细胞产生疾病猴模型,通过四倍体补偿法产生干细胞猴以及体内构建组织器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据《解放报》报导,该研究严格遵守生物伦理规范,所有实验均符合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的研究指南,并经过脑智卓越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核。
脑智卓越中心刘真研究员、孙强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米格尔·埃斯特班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