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14日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FAO)发布报告指,在过去30年中,灾害事件导致的作物和牲畜产量损失高达约3兆8000亿美元(约18兆9664亿令吉),即每年平均损失1230亿美元(约5815亿4400万令吉),相当于全球年度农业总产值的5%。
根据粮农组织新闻网,《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是该组织最新发布的旗舰报告,也是首次针对灾害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所展开的全球评估。
报告的重点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但同时指出,由于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以及林业这个两个细分领域缺乏系统数据,实际损失数字可能被低估。
报告强调,当务之急在于完善农业所有领域的灾害影响数据和信息,以形成数据体系,并将其作为制定有效行动的基础和依据。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为报告撰写的前言称:“农业发展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因此在面对灾害时,是风险最高和最为脆弱的领域之一。灾害频繁发生,有可能侵蚀在粮食安全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并破坏农业粮食体系的可持续性。”
灾害的定义,是导致社区或社会正常运行受到严重破坏的事件。报告显示,过去30年,灾害给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农业领域造成的相对损失最高,占其农业总产值的15%。灾害也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这些国家损失近7%的农业总产值。
报告还指,各大农产品类别的损失都呈上升趋势。过去30年,谷物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00万吨,相当于2021年法国谷物总产量。其次是水果、蔬菜和糖料作物,平均每年损失都接近4000万吨。水果和蔬菜损失相当于日本和越南2021年水果和蔬菜产量的总和。
肉类、乳制品和鸡蛋平均每年损失约1600万吨,相当于墨西哥和印度2021年肉类、乳制品和鸡蛋产量的总和。
亚洲占据最大比例
透过全球损失,可以看到各区域、次区域和国家组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报告显示,亚洲一直在全球损失总额中占据最大比例,但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损失与之颇为接近。然而,亚洲的损失仅占其农业附加值的4%,而非洲的损失占其农业附加值的近8%。不同次区域之间的差异甚至更大。
从绝对值来看,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损失更高,但在低收入国家,尤其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损失在农业附加值中的占比最高。
过去20年,全球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从1970年代的每年100宗增加到每年约400起。灾害事件的频率、强度和复杂性都在上升。不仅如此,灾害事件的预期影响也在恶化,因为气候引发的灾害加剧了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报告强调,灾害发生时,很有可能对多个系统和领域产生连锁冲击。深层次的灾害风险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化、贫困和不平等、人口增长、疫情引起的紧急卫生情况、不可持续的土地使用和管理实践、武装冲突和环境退化等。
一场灾害会造成多大损失和破坏,取决于危险因素与脆弱性和既有风险相互作用的速度和空间范围,也取决于资产或生计的暴露程度。
极端情况下,灾害会导致农村人口流离失所和向外迁移。地处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是一个典型例子,表明渐进和突发的危险因素通过相互叠加,将引发流离失所,破坏农业粮食体系,危及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