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6日讯)七旬妇堆积杂物成癖,把三房式组屋住家当仓库,各类杂物堆叠至屋顶,整个单位仅剩厕所可使用,邻居提醒火患隐忧,妇人却称自己收藏的杂物都是宝,每天开门见到一屋子杂物,心里就会觉得踏实。
上述单位位于新加坡圣乔治路第3座组屋,该名七旬女住户几年来囤积杂物,造成卫生问题和安全隐患。
站在走廊,一眼望进该三房式单位,发现屋内堆满玩具、装饰品、报纸等杂物;客厅中间仅剩一道狭长的、仅可供一人通过的空间;不过走道内还有一排椅子,供屋主踩著进入后方厨房,椅子的下方也堆满物品。
屋主郑雅凤(70多岁,兼职洗碗工)受访时说,30年前与父母搬来此处,因为父母是收买旧货的加龙古尼(Karung Guni,旧货商),房子本来就存放一些旧物。
她透露,父母去世后,自己也时不时会收集一些喜爱的玩具、挂饰,东西越堆越多,最后连卧室也填满,就仅剩厕所空著。
郑雅凤说,自己白天会来一趟,整理物品并开窗通风,确保房子没有异味,晚上会回到楼上姑姑家住宿,这房子基本上是仓库,收藏自己的“宝贝”。
当被问起是否需要他人帮忙清理杂物时,她断然拒绝,并说这是自己的选择,宁愿放弃舒适的居住空间,只因看到这些物品就会感到安心。
她也表明,不会将房子清空转租他人,称自己宁可平日兼职清洗碗筷赚取生活费。
她也认为,房子里是私人空间,她将物品打理得很好,不会造成安全隐患,也没有给他人造成不便。
不愿具名的同层邻居说,郑雅凤囤积物品,单位内爬虫多,影响周遭邻居。
大概三四年前,该邻居曾进入郑雅凤的房子,发现厨房内有神台,就提醒她整理物品,避免火患发生,但她不以为意,坚称这些都是从父母处继承的宝贝。
“除了卫生问题,我们的确也替她担心,怕她年岁已高,一旦失火,会有严重后果。”
亚当路医药中心精神科医生洪荣干受访时说,女屋主疑似患有囤积症,成因复杂,可能是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综合影响,屋主受父母影响养成收集旧物的习惯也可能是成因之一。
他指出,患有囤积症的人通常难意识到自己“患病”,仅仅觉得自己是在收集物品,他们无法正确判断物品的价值,也意识不到这会给他人造成不便。这种症结可通过药物或心理辅导来治疗。
触爱社区服务资深辅导员黎凤玲受访时说,患有囤积症人群通常缺乏安全感或存在焦虑,导致他们将安全感寄托于物品上。
她碰过一个屋主,花了长达5年的时间,最终让他清理屋内的多馀物品。这过程中除了心理辅导外,还有多名义工的帮助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