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日讯)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s)周一下调中国7家房企的企业评级,包括绿地控股、阳光城、中国奥园、佳兆业、祥生控股集团、富力地产、中梁控股等。“多米诺骨牌”效应下,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情绪被违约事件影响,导致更多房企陷入发债艰难、评级下调的命运。但一天内多家房企“中招”,还是头一次出现。
中国第一次财经报导,从穆迪报告中看,如此密集地下调房企评级,是出于对房企未来销售、融资前景的不乐观,担忧其流动性出现风险。确定的债务、不确定的发债环境,成为评级异动的“导火索”。
报导指,某种程度上看,各档房企被机构大范围“狙击”,已不单是企业层面的因素,而是受房企整体融资及经营环境影响。
在海外债市,房企正在迎来难熬的冬天。公开信息显示,10月份以来,房企海外发债几近停滞,仅海伦堡发出一笔绿债,鑫苑置业也要用债务置换的方式暂渡难关,公司预计将发行约2亿500万美元(约8亿5525万令吉)新票据,以置换15日到期的2亿800万美元(约8亿6777万令吉)票据。
从债券指数方面看,中国房地产大数据应用服务商克而瑞(cric)表示,9月30日至10月12日,Markit iBoxx亚洲中资美元房地产债券指数累计下跌12.62%,在各债券品种中跌幅领先
克而瑞称:“地产美元债二级市场大幅震荡,说明近期房企再融资和获现能力面临考验,行业信用风险加速暴露。”
值此之际,房企评级被批量下调,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房企的进一步融资。亿翰智库认为:“展望的下调,通常意味著企业财务指标或经营指标有所恶化或有恶化预期,例如并表杠杆率不断上升,融资能力有所减弱,核心市场经营环境严峻等。”
大房企信用质量恶化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称,从数量和结构上看,被下调评级的房企数量略多,且很多是规模相对较大,说明信用质量恶化的情况在大房企中明显增多。虽然政策方面存在调整空间,但从市场行情好转到企业财务好转,是有时滞的。
房企的偿债压力,聚焦在今年四季度和2022年。据克而瑞证券监测,10月14日至12月31日房企到期未偿还规模达79亿3700万美元(331亿893万令吉),2022年到期规模547亿8600万美元(2285亿3799万令吉)。这意味著,未来15个月,将有627亿2300万美元(2616亿6900万令吉)到期未偿还债务。
债市风起云涌,那些躺在账上的债务,将是房企需要啃下去的“硬骨头”。一旦无法筹到足够资金、兑付即期债务,排队违约的现象将难以避免。
日前中国中央银行人民银行的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对房地产信贷管理等问题进行回应,称部分金融机构对要求“红档”企业有息负债馀额不得新增,误解为银行不得新发放开发贷款,企业销售回款偿还贷款后,本应该合理支持的新开工项目得不到贷款,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
多家券商认为,政策“至暗时刻”已过,房价回稳的城市信贷端政策或迎来改善,银行也将更准确地理解及执行对踩线房企的信贷措施,房企资金压力有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