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日讯)北京大学最新报告称,1850至2014年间,美国、欧盟15国及中国分别影响全球气候强迫的21.9%、13.7%和8.6%,中国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不足美国的40%。而俄罗斯(8.2%)、印度(6.2%)、日本(3.9%)、巴西(3.5%)等国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官方网站周二发布文告指,北京大学李本纲研究组经过4年研究调查得出以上结果。
研究显示,气候强迫分为正辐射强迫(致暖)和负辐射强迫(制冷),在气候强迫的构成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显著。其中,发达国家主要以其排放的温室气体的致暖效应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短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的制冷效应则会抵消大部分温室气体的致暖效应。
研究团队表示,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努力推动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争取减缓并控制全球升温。然而,同期逐步实施的空气质量控制措施可能会降低大气污染物的负辐射强迫及相应的制冷效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效能构成新的挑战。
报告指,为达成《巴黎协定》的全球升温控制目标,国际社会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该研究成果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分担和控制应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可为决策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减排策略及开展环境外交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研究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的支持,并以“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气候强迫的贡献”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在气候问题方面,美国白宫国家气候顾问麦卡锡曾在1月23日曾表示,拜登政府将公布更多政策,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敦促中国加强执行温室气体的排放目标。
美国总统气候特使克里今年初指,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认为中方在履行承诺方面“做得不够”。
对于相关说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于1月27日列举两点做出回应。他指出,第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仅晚于主要发达国家10年。
第二,从时间跨度看,大多数发达国家从达峰到作出2050年碳中和承诺的所需过渡期约为60年。中方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排放达峰,努力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计划从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约为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