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26日讯)疾病再度变种,全球蛙类恐遭遇大劫!过去曾破解两栖类瘟疫的科学家日前指出,由于夺走许多两栖类的细菌日前出现变种,恐怕会让青蛙与蟾蜍等两栖类动物遭遇比以往更严峻的生存挑战。
据《英国独立报》报导,有科学家指出,从1970年代以来,至少已有200种蛙类几乎被迫灭绝,其中在受到蛙壶菌(Bd)真菌影响的拉丁美洲更为明显,而且特别是世界各地不同的Bd菌株融合后,有可能产生比目前更致命的混种出现。
根据当初发现Bd的科学家朗寇儿表示,“除非人类停止国际旅行与国际贸易,否则这样的事情会继续发生。即便让贸易规定更严格,只要有数量出现就可能出现移动机会。”
科学家认为,运输活著的两栖动物已被确定为造成Bd爆发的原因,最近实验室也指出,在巴西与南非已出现比原本种类更致命的混种。朗寇儿与其他研究人员调查Bd后发现,这种疾病并不局限发生在动物园内,实际也是造成世界各地两栖动物突然消失的因素。
据《连线》报导,蛙壶菌会生长在青蛙身上超敏感的皮肤上,破坏器官吸收水分及空气的能力。由于该真菌所影响的物种数量及其迅速促使它们灭绝的能力,该真菌已被认为“有史以来脊椎动物最严重的传染病”,包括小丑青蛙等物种已出现百分百死亡率。
美国内华达大学科学家维洛丝表示,“这种细菌对两栖动物如此致命,原因在于它们的皮肤为一种生理器官。两栖动物会使用皮肤喝水、吸入呼吸气体并平衡电解质等物质。”
更多新闻:
气候暖化“第一滴血” 珊瑚裸尾鼠绝种
(堪培拉20日讯)人类造成的气候暖化,终于令哺乳类动物流“第一滴血”,澳洲周二正式确认珊瑚裸尾鼠(bramble cay melomys)绝种!
澳洲《悉尼先驱晨报》报导,气候暖化引致的水位上升,令珊瑚裸尾鼠失去栖息地,成为第一种遭人类害得灭绝的哺乳类动物。
珊瑚裸尾鼠栖息在大堡礁北端一个面积不够4万平方公尺的岩礁,加上地势低,岩礁很容易被上升的海水淹浸,令岛上生态受威胁。
珊瑚裸尾鼠被视为大堡礁唯一的哺乳动物物种,于1845年首次被欧洲人发现。10多年前科学家曾经在澳洲北端珊瑚礁上的低洼岛屿沙洲,发现还有数十只珊瑚裸尾鼠活动的踪迹,但在2009年最后一次发现踪迹后,近10年来就再也无人见过珊瑚裸尾鼠。
保育人员2014年开始,对它们的生态展开大规模研究,可惜再找不到它们的踪影。3年前,环保组织已经相信,珊瑚裸尾鼠成为了人类导致的气候暖化牺牲品,所以澳洲政府这次的宣布可说是意料中的事。
澳洲是先进国家里,极为少见、物种非常多元化的国家,但也是动物绝种率最高的国家,有人归咎于环境保护不力。澳洲环境部表示,会投放超过4亿澳元加强保育,避免有生物步珊瑚裸尾鼠后尘。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警告过,因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以及栖地环境改变,被迫面临生存危机的物种,约有30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