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日讯)中国北京“霾”恶名远播,派驻当地《纽约时报》特派记者狄雨霏撰文道出,去年底有天全家都戴著防霾口罩,“对父母而言,内疚无可避免”,但每个家庭要住在哪,并非时时都有选择。
报导指,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3月30日在《时报内情》(Times Insider)专栏撰文,分享《纽时》派驻伦敦、新德里和北京的记者面对当地空气污染的经历。
她提到,分社人员日前吃午餐聊到空污时,特派张彦(Ian Johnson)拿出手机,打开应用程式,空气品质指数(AQI)当时显示169,离超过300的“危险”等级有一段距离。
但169以美国标准来看已是“不健康”,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日常空气品质标准的好几倍。
文中提到,纽时北京分社前社长黄安伟2016年底返回美国,原因之一是他3岁女儿即使在有空气清净机环境下仍一直干咳,但到空气比较干净的地方,症状就消失。
她写道,“身为父母,内疚无可避免,但每个家庭并非时时刻刻都能选择住在哪里。即使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都知道霾不健康,却没有人说得准在霾的环境下暴露多久会是问题,会成为多大的问题,需多少年”。
面对霾害,纽时在北京的员工已用尽一切办法,但实际上可能只有一个方法会奏效,那就是让空气变干净。
环保部约谈7负责人 小题
另外,环保部周六通报,清明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将迎来新一轮污染天气,其中4月4日夜间至5日污染最重,北京、廊坊和保定可能出现重度污染。
针对此次污染天气,环保部集中约谈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北辰区、河北省石家庄赵县、唐山开平区、邯郸永年区、衡水深州市、山西省运城河津市7地负责人。上述七个地方均被发现存在治霾不力、政府不作为等严重问题
该部部长陈吉宁召开专题会议,并要求开展对区域内重点城市的机动督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直奔现场、直查问题,对督查发现的各类问题加大曝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