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6日讯)世界银行宣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将国际贫困线标准从此前的一人一天1.25美元(5.46令吉)上调至1.9美元(8.29令吉)。这是世银10年来首次上调国际贫困线标准。
世银参照当今世界最贫穷国家的平均通胀水平,提高名义贫困线,而实际贫困水平则保持不变。这不仅影响到全球贫困线的划定,也影响各国最贫困人群基本的衣食住需求。
世银公布的《消除绝对贫困、共享繁荣——进展与政策》报告称,在新标准下,2015年全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有望降低到10%以下。
归功强劲经济增长
世银首席经济学家巴苏表示,持续大幅减贫的成果,归功于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强劲经济增长,以及对人民教育卫生投资。不过,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剩馀贫困人口中的许多人,生活在脆弱和受冲突影响国家,以及剩馀贫困的巨大深度与广度,消除极度贫困的目标依然是一个十分雄心勃勃的目标。
2013年4月,巴苏就任世界银行行长的9个月后,理事会批准了2030年终结极度贫困和增加底层40%人口的收入,促进共享繁荣两大目标。
过去数十年里,东亚及太平洋、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3大地区,占了全球贫困人口的95%左右,但这3大地区的贫困结构起了显著变化。
在1990年,东亚占全球贫困人口的一半,撒哈拉以南非洲占15%左右。根据2015年的预测,情况几乎完全颠倒:撒哈拉以南非洲占全球贫困人口的一半,东亚占12%左右。全球贫困人口日益向撒哈拉以南非洲集中。
估计数据不再准确
1990年,世银选取当时一组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线,采用购买力平价将它们换算成美元,通过计算出平均值,将贫困线设定在人日均1美元(4.36令吉)左右。2005年上调到1.25美元。
2012年,政治学兼人类学家鲁克也批评,世银的估计数据在2010年时已不再准确。非政府组织“德国观察”表示,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后,营养不良的人数随之增加,可是统计数据中的贫困人口少了一半。
在二战后成立的世银,首要任务是重建大战后的欧洲,稳定国际经济秩序,并通过较长期的贷款促进各国生产。现在,主要任务是向贫穷国家提供贷款、资助及技术支援,进行教育、卫生、基建、通讯、政府改革等项目协助发展。
成员国按照自己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注资,注资越多的国家所持的股份越大,在会议上的表决权也越高。
世银一直被批评奉行“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对发展中国家带来损害并阻碍发展,加剧贫穷问题,对世界的环境、公众卫生及文化多样性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