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日讯)本届诺贝尔医学奖联合得奖人之一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是因为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才荣获这项殊荣。她其实是在经历190次失败后,才发现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数亿人染病,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1967年5月23日,中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奎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屠呦呦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该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她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发现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最终,在190次失败之后,屠呦呦的团队于1971年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