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15日讯)澳洲政党党魁和总理的位置近年愈来愈不好坐,讽刺的是,阿博特和特恩布尔这对政治冤家可算开启这股“风潮”。
自由党曾在霍华德领导下由1990年代中旬起执政长达接近13年,至2007年大选惨败后,原防长尼尔逊在新党魁选举击败特恩布尔,不足一年后特恩布尔卷土重来逼宫成功,澳洲政坛朝野领袖换马潮由此展开。
特恩布尔逼宫成功后一年多便被阿博特赶下台。另一边厢执政工党内部出现裂痕,时任副总理吉拉德在2010年将总理陆克文拉下马。陆克文两度尝试复仇,2012年第一次失败后曾声称不会再挑战,但隔年还是卷土重来并得胜。惟工党数月后大选败北,陆克文既丢掉总理宝座,党魁一职亦改由原教育部长萧顿接任。
事实上,逼宫大戏在澳洲政坛并不新鲜,1980年代自由党一度陷入三雄混战。悉尼大学学者杰克逊指出,这是沿用英式西敏寺制度(指执政党党魁领导政府)的政治特色,倘若澳洲实行总统制,便不会发生类似情况。
澳洲政坛对频换党魁的现象并非没有质疑,例如在陆克文和吉拉德纠缠时,工党内部曾担心内斗太多会影响选情。不过杰克逊认为,民众仍然对国家的民主制度有信心,他反而觉得,随著愈来愈多小党冒起,自由党和工党若未能保住基本盘,未来可能会更经常出现悬峙国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