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8日讯)北京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日前开挖并开放让游客近距离参观。北京市文物局表示,西洋楼遗址是第一次向公众开放的考古场所,未来将逐步并有条件地发掘现场对外开放。
综合报导,上周六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恰逢北京城建城3060年,首处“公众考古”场所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正式对社会开放,据介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尝试长期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也是首次。
圆明园此次作为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主场,主题突出“公众考古”。西洋楼遗址作为北京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对社会开放。据北京文研所、圆明园考古研究室主任张中华表示,今后文化遗产不再是封闭的静态存在,而是邀请社会大众见证考古过程,让公众对遗产有更感性与深刻的认知,让历史古迹在市民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公众考古”将使考古科学从神秘走向公开,从庙堂走向公众,使考古知识由少数人掌握转变为民众共享。
张中华说,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游客现在只能在隔离栏杆外参观,未来将通过北京文物局、圆明园管理处官方网站、微博发布等形式,定时筛选一部分志愿者,通过短期培训考古知识,让志愿者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防止公众一拥而上造成对文物的损坏。
北京文物局透露,去年,北京市文物局投入文物保护资金达到11个亿元人民币(6亿令吉),启动了185项文物保护工程,做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此外,延庆县大庄科乡矿冶遗址是去年北京市考古的重要发现,大规模的辽代矿冶遗址群的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对于中国中世纪冶金史和科技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被评为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按国际通行田野考古
为配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今年北京已启动了68处抗战类文物保护工程,包括宛平城、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房山蒲洼乡兵工厂旧址等,计划投入资金6800馀万元人民币(4086万令吉)。其中维护保养和环境整治工程等将于本月底前完工,具备条件的将逐步对外开放。
据介绍,考古工作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在现场具备必要的文物保护及安全条件前提下,游客可以参观并从现场说明中了解更多考古知识,今后北京在积累总结一定经验的前提下,对有条件的发掘现场将逐步尝试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