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师范大学美术所学生李明刚在经历父亲自杀及女友车祸重伤等打击后,将负面情绪化为创作能量,他将作品想像成棺材,试图藉创作封印生命中的伤痛,进而放下过去。

李明刚大三时,父亲跳楼自杀。得知消息时,不同于家人放声痛哭,他平静地站在父亲尸体前。“当时对死亡不会很在意,因为认为自己还年轻,死亡离我很遥远。”几年后,他因为女友车祸,回想起父亲的死。他发现自己面对悲伤时,外表虽平静,内心却一直存在忧郁,于是将生活中的抑郁升华为创作养分,希望藉画作释放负面情绪。

《伤者述》系列作品中,李明刚画出女友神情阴郁的肖像,此画创作于女友发生车祸后,亲近之人发生不幸促使他开始观察受伤的人,并将伤者画进画布中。创作时,他将画布想像成玻璃棺材,重复扫开颜料,使画作平滑化,呈现玻璃般的光泽。李明刚解释,希望将悲伤回忆封印于画中。此外,他通常不喜欢安排画中主角与观众对望,后渐渐愿意让主角直视观众,意味他也开始愿意直视自己内心的问题。

他说:“生活在台湾这座岛屿,我总有一份很难除去的心理障碍,感觉这土壤存在某种特有的骚动。那种表面上繁华竞逐,却又抵挡不了东风暗换的氛围。这座城市,好像一只透明水缸,滚滚热水熬煮著,而缕缕不绝的水气烟雾令我更看不清了。”

“我日复一日地在画架前自剖,仿佛期待自己病得不清。我希望每张创作都具备某种情绪,但又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缓缓传达一种时间走动的印记。”他的绘画表现了日常生活的忧虑,犹如某种病症令他感到不安,却也不是那么地心惊肉跳。“生命就是心里两极的对抗,若无法和平相处,至少要学著接受,而不该忽略他们。”李明刚希望,在创作完之后,能对一切傲然转身。

正视内心,才能摆脱悲伤

失去挚爱时感到悲伤是人之常情,但我们通常都视其为一个抽像概念和一小段资讯。直到我们有过设身处地的深刻丧亲经历后,才能真正知道这种强烈的悲伤是如何穿透我们的生命,又是如何地包罗万象和深不见底。但无论如何,不要抗拒悲伤,因为悲伤有它的功能性。丧亲者正视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摆脱悲伤。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临床心理学教授乔治博南诺(George Bonanno)曾在文章中提到悲伤其实有一定的功能,悲伤使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内在,以便更全面地自我评估并适度调整。当人们暂时处在人为制造的悲伤环境中,如观看令人沮丧的影片或聆听令人伤感的音乐后会变得更加注重细节。

比起其他人,聆听过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创作的忧郁管弦乐作品片段的人,犯虚假记忆错误的机率更低。虽说这种错误并不少见,但我们常常对自己正在犯的错误一无所知,例如,当人们先接触像“床”、“枕头”、“休息”、“醒来”、“做梦”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词汇,然后接受记忆测试的话,他们一般来说可能会错误地记住与看到与单词类别相同而实际并未出现的词汇,如“睡眠”。然而悲伤的人就不太可能犯这类错误,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表明:“与悲伤相伴的是准确性。”悲伤的人能更准确公正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而且更加体贴周到,并会减少对他人的偏见。丧亲过程中人们努力调整适应亲人死后的生活,而悲伤机能恰恰是帮助我们接纳丧亲现实不可或缺的工具。

死亡常常能唤醒人们内在强大的生命失调感,虽然人人都受到死亡恐惧的威吓,却仍然保持著强烈的好奇心。当哀悼之时来临,人们不得不和这种失调感相伴,并无法抗拒地被带到未知世界面前。当哀伤最初带来的震惊逐渐消退,许多丧亲者意识到向已故亲人致敬的最好方式不是悲痛交加和饱受折磨,也不是万念俱灰和生不如死,而是尽可能继续地完满生活。

与其提供诸如“如何走出伤痛”等片面的文字资讯,我们建议你看电影:

▲《百日告别》(台湾):起身去做些什么吧。“所谓的百日,原来不是为死者,而是要提醒我们生者放下。”男女主角各自用100天时间去完成那些和伴侣说好的事。

▲《小森时光》(日本):用平实日子对抗残酷。主角分四季吃著、除草种田著,看似愈疗,她在演练离去母亲的味道,修补受挫的伤口。

▲《从心开始》(Reign Over Me,美国):世上最可怕的事,是无法从悲伤中站起来。主角在911事件中丧失妻子及女儿,从此封闭自己,直到遇上已成为医生的大学同学,开始了中年男人心灵上扶持的故事。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入住酒店亲密时2男刷卡开门 情侣吓坏现心理阴影

阅读全文

遭前女友爆劈腿学姐!常乐认出轨:我真的是错了

阅读全文

网红载妻奔丧返家时开直播 途中车遭重物砸扁受困双亡

阅读全文

好心借车给朋友 竟被用来拍黄片还没码车牌

阅读全文

交通罚单60%折扣 民众排长龙

阅读全文

伊党:我们更适合领导国盟 民政:慕尤丁当之无愧【东方头条】2024-11-22

阅读全文

告别挚爱(4):走进花园走出幽谷

滚动系列

加拿大教授1996年设立“失落与生命转化中心”,首先提出悲伤园艺化模式,借由花园的控制感与私隐权转移焦点。台湾亦在10年...

阅读全文

告别挚爱(3):我陪父亲走到最后

滚动系列

独自一人看著父亲咽下最后一口气,李宣春的世界仿彿崩塌了一大半。作为一个尽全力让父亲善终的儿子,他在丧亲近2个月后,才晓得...

阅读全文

告别挚爱(2):父母老去,看然后接受

滚动系列

“父亲意识仍然清楚的最后时日,我和父亲都明白,这多半是沟通心意的最后机会,害怕到想要逃避的程度。父亲自己就曾这么说。”日...

阅读全文

告别挚爱(1):你走后,我独自旅行

滚动系列

“他们说,做七是帮离开的人祈福,但比较像是不断地提醒我们,他们真的走了,给了个期限,要我们放手。”这是电影《百日告别》里...

阅读全文

追梦筑梦人(4):病榻织梦音乐人

滚动系列

曾是大马歌手兼制作人的黄俊田前后遭遇中风及白癜风2疾病,在小小的病榻上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勇敢追梦。走过低潮期的他调侃:“...

阅读全文

追梦筑梦人(3):群众集资圆梦MyStartr.com

滚动系列

很多时候,梦想无法起飞并非因为没有行动,而是不知道要怎样行动。“圆梦工场”创办人吴文彬成立的网络平台MyStartr.c...

阅读全文

追梦筑梦人(3):蚊帐大使献爱心

滚动系列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权力、学识或是金钱,而是那遍布全宇宙,那发自内心最真诚的“爱”。一个才7岁的小女孩,靠著自己的努...

阅读全文

追梦筑梦人(1):婆婆的芭蕾梦

滚动系列

67岁的Carmen,5年前丈夫癌症过世,慨叹人生苦短,百无聊赖,参加工联会芭蕾纤体课却嫌未够喉。于是,她到芭蕾舞蹈学校...

阅读全文

自造者运动(完结篇):ITEX 汇集世界智慧

滚动系列

马来西亚ITEX国际发明创新科技展来到今年,已经是第26届。由马来西亚发明设计协会(MINDS)主办,ITEX是本地自造...

阅读全文

自造者运动(4):动手做从小培养

滚动系列

大马首个机器人Rero的发明者陈咏潼在大学四年级就与友人共创公司,多年来主要生产机器人零件,直到意识自造者教育应从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