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污名化,爱滋病尤烈,人人闻之色变30年前,台湾师大美术系学生田启元感染爱滋,经媒体披露后,震惊台湾。田启元如过街老鼠,只有杨婕妤敞开大门,让自己及一双儿女和感染者一起生活多年,从一个床位、一个房间、一层楼,到最后创立关爱之家协会,在台湾、中国收容上千名感染者。

浴室门打开,白烟蒸腾,杨婕妤从雾中走来,仍穿著睡衣,满手光沫,很狼狈。摄氏10度的冷空气让雾散开,才发觉浴室里还有10来个一岁左右的小孩,杨婕妤左手帮女娃娃抹肥皂,右手帮男娃冲水,五十几个孩子,她一个人分几次洗完。而她自己,早已全身湿透,湿发披肩出来,没有时间吹干,她开始收拾地上的玩具。

早上7时来到位于木栅的“关爱之家”妇幼部,一屋娃娃此起彼落,像混声合唱,除了杨婕妤,还有几个助手;一个几乎毁容的瘦长女人,抱著娃娃喂奶。女人从前是吸毒者,因此感染爱滋,也有精神病。杨婕妤说:“她常和别的病人打架,只有在这里和孩子相处,她的精神状况才稳定,没再发病。”操著中国口音的大妈,正一匙一匙地喂脑性麻痹的5岁孩子吃粥。孩子的父母均吸毒入狱,父亲出狱后曾来看过他一次,大哭一场,此后音讯全无。大妈也有故事,她嫁到台湾,被老公遗弃,无处可去。还有不少助手是外劳,她们不是劳动的机器,也有七情六欲,在台湾交了男友,珠胎暗结,生下孩子,也帮忙照顾爱滋病人,等存够机票钱,就要带著孩子遣返。

活在歧视底下

一屋的鳏寡孤独,承受各种污名的疾病、身份、国籍,杨婕妤无疑是那颗遍照一切畸零的太阳。寒冬里,她只穿薄纱长袖、七分裤、夹脚凉鞋。她是热源,不时有娃娃朝她爬来,像无尾熊抱紧尤加利树,攀著她的腿不放,多是双眼皮深轮廓的南洋孩子。

58岁的杨婕妤是关爱之家的负责人,投入照护爱滋病人工作逾30年。医药发达后,孕妇可透过服药阻断病毒,不传给下一代。关爱之家的爱滋宝宝少了,外劳收容收例增多,杨婕妤来者不拒,她说:“收容外劳是无心插柳,没想到外劳反过来照顾爱滋病人,成为得力助手。”同住的外劳不怕,外头的邻居则因为“免于恐惧的自由”,曾打官司要关爱之家迁离,一审邻居胜诉,二审时才在2007年通过修法:“不得拒绝爱滋病患安养、居住或其他不公平之待遇。”

杨婕妤一个照顾的病人是剧场人田启元。1986年时,田启元还是师大美术系学生,去成功岭受训时拉肚子,主动告诉医官他有爱滋病,成为头条新闻。师大学生写联名信给校长,希望将他退学,喧腾一时,田启元后来以电话授课的方式完成最后一年学业。

也是1986年,30岁的杨婕妤是独自抚养小孩的单亲妈妈。她是高雄人,高雄商专设计系毕业,27岁那年因前夫外遇,她跟朋友借了2万元,带著儿女北上谋生,一开始是房屋仲介,后来开设计工作室,田启元是工读的学生,“那时看他很落魄,想自杀。我家有多的房间就叫他来住,后来认识越来越多患者,我家最多收了10个病人,住不下,又另租房子。”

30年前对于爱滋病的污名尤烈,田启元的母亲害怕邻居异样眼光,不让他回家。杨婕妤只是雇主,却把他接回,同吃共住长达6年。因为有栖身之地,田启元后来才能在剧场界发光,在1996年过世之前,10年间他完成许多重要作品。

只因“说不过去”

“如果看见别人受苦却不帮忙,说不过去。”只因“说不过去”,杨婕妤敞开大门,接纳不断上门求助的病患,为了筹措经费,她做过二十几种行业,还出国跑单帮,带衣服回来卖,“我很会塞,一次可以带150斤的货回来,田启元也去欧洲帮忙带货,他很开心能出国透气。”

这天杨婕妤的早餐是志工带来的面包,她只啃了几口,9时离开妇幼部,驱车到专门收容爱滋病人的成人部,叠被折衣,一床巡过一床,不会动的植物人,她依旧摸头拍背,50岁的大男人,在她怀里像孩子一样。

78岁的龚伯伯来这里3年,刚来时全身瘫痪,如今复健到可以走路,“只要没出国,她一定每天过来,再烦的病人她都有耐心倾听,只要看到她,就很难放弃自己。”只有1/10的病人有能力缴费,其他的照护费用,都靠募款而来。南北共5个收容所,一个月房租要70万元(约7万7000令吉),妇幼部一天就要喝掉24罐奶粉。

某感染者的好友韩国强说:“以前她为了照顾病患,生活很拮据,常常煮了中餐,晚上菜钱就没了。只要是感染者,精神病患也收。有病人会全身脱光,蹲在办公桌上便溺,也有病人想独占她,忌妒她对别人嘘寒问暖,把她的头打破。”

家里的不定时炸弹

再难缠的病人,她皆不以为意,只因从小家里就有一颗不定时炸弹,那是在二二八事件遭受创伤的父亲,长期进出精神病院,一发作就拿刀威胁要杀全家。家在学校旁边,父亲会对著在操场上玩耍的她以及其他兄姐叫骂,说他们是妖怪的孩子,杨婕妤说:“我觉得丢脸,假装不认识他,后来索性下课躲在教室里,不去操场玩。”

父亲不事生产,且常砸坏母亲服装店的玻璃,母亲不离不弃,挑起重担,养大9个小孩。杨婕妤最小,兄姐离家早,纷纷出外求学,她遗传了母亲的刻苦耐劳,留家最久,婚后才搬离。家里经常连盐都没有了,母亲叫她去隔壁借,低声下气习惯了,所以她不怕丢脸,很敢募款,“如果没有这些磨难,我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来做事,人没有评判他人的权力,我父亲也是精神病患,我为什么要拒收?”

把她打破头的病人,几年后在墓园上吊自杀,她无怨,照例送他最后一程。亲人不闻问,葬仪社不敢收的感染者大体,她去买棺木自己入殓。有一度开花店,原本载花材的厢型车,好常拿来载棺木,火化后举行简单的追思仪式,骨灰海葬,从此无伤无碍,无病无痛。

偷儿处境换来同情

她送走过上百个病人,“以前病人死掉,我会哭一礼拜,现在已能在遗体旁开玩笑。”死亡教她豁达,田启元去世时她人在国外,没回来奔丧。死亡也让她万分内疚,早期她出国跑单帮时,志工带记者来拍照,吓坏感染者,仓皇搬离,发高烧也不敢求助就医,因此去世。为了病人感受,此后多年她隐姓埋名,不露脸,不受访,也不对外募款。

直到2003年,她去中国,接触了河南爱滋村议题,村子里青壮年因卖血感染死亡,留下很多孤儿,老爷爷老奶奶看到她来,就跪下来,求她把孙子带走。“台湾病人已经让我焦头烂额,我何德何能再去帮助别人,每天哭不停,朋友劝我成立民间组织才能对外募款,那年才正式成立关爱之家协会。”2006年,她得到医疗奉献奖的肯定,两个月后,她在超市偷窃的新闻上了头版。“钱不够,偷了一罐奶粉、一包湿纸巾。真的很丢脸,但新闻出来后,当天就有接不完的电话,涌入大量捐款。”医疗奖是虚名,换来同情与资源的,反而是寒伧的偷儿处境。

乐观看待 孩有希望

多年来她的感情生活空白,“前夫曾想复合,但只要他一感冒,就疑心我带什么病菌给他,就不了了之。”女儿已结婚生子,本可含饴弄孙,但她仍放不下关爱之家。韩国强说:“她晚上回妇幼部,一堆小孩黏她,全部哄睡后,她才躺平,往往睡不到3小时,听到第一声婴儿哭声,她又爬喂奶。保姆还在睡,她体恤别人睡得不够。”

晚上她陪睡的是早产的爱滋宝宝,身躯细小,曾因狂哭而缺氧,一哭就要马上抱起来拍背。宝宝一身是病,她却很乐观,“现在爱滋可投药控制,等他长大就会发明更好的药。”

她细数乐观的理由,在中国河南收容的爱滋村孤儿,已结婚生子,回锅当工作人员。在台湾最早收的爱滋宝宝已上高中,仍住这里,“身体壮得像牛,早就测不出病毒量。”她喜孜孜地说。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大马入列肮脏15国】关税政策多变 大马三类商品已暂停输美

阅读全文
死者的轿车停在酒店前。(照片由警方提供)

疑面对债务压力有轻生念头 华青被发现毙命车内

阅读全文

大马“股王”猛涨5.26令吉 荣膺上升榜冠军

阅读全文
澳洲国防部长马尔斯绝北京“携手”捍卫贸易的呼吁。(法新社档案照)

中国吁“携手”对抗美国关税战 澳洲防长泼冷水

阅读全文

美直升机坠河 半空断两截

阅读全文

逾千棵榴梿树被砍

阅读全文

知识在户外

家庭

跟著森林教室(Jungle Classroom)活动的一群爸爸妈妈及孩子,来到位于吉隆坡甲洞(Kepong)的马来西亚森...

阅读全文

泡一壶专注力

家庭

茶艺是中华的一大主流文化,这门课,配合东方人文艺术馆(东艺馆)5周年,由系列活动“城市庙会”打头阵,紫藤茶艺也特别开设了...

阅读全文

回家过年咯!

家庭

一间屋子,有了人,才有了生命。一间屋子,承载了一家子的欢声笑语,也见证了风雨同舟的亲情。如果有一天,人要迁离,那屋子也没...

阅读全文

木制村屋 走过百年

家庭

旧时候的祖屋,木制、挑高,自然采光,凉快通风。这一座座祖屋如今随著我们年长而老去。森州文丁客家村江淑群的祖屋,难得地保留...

阅读全文

携手做陶艺

家庭

又要过年,家中仍缺的,是些许柑橘?几剪梅花?一对春联?还是展示柜中一对春意浓浓的小羊儿?不用急著上淘宝,本地就有陶艺师傅...

阅读全文

比较带来伤害

家庭

每当父母要比较时,无疑的,孩子的心灵一定会受到伤害。每个人都会很习惯的以自已的才干和能力跟别人做比较,我们所关心的不是自...

阅读全文

离婚的代价

家庭

离婚真正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我所指的并不是律师的费用、赡养费或孩子的教育补助费,我所要谈的也不是一些个人财物上的损失和...

阅读全文

林间聚天伦

家庭

一家大小齐逛购物商场好像已经成为了本地的全民运动,但那往往只是一项为图方便的消遣。只要费一些心思,全家一同出门郊游、露营...

阅读全文

亲子做瑜伽

家庭

瑜伽原意为结合或和谐,拥有专业执照的瑜伽老师,选择带领儿童练习瑜伽,期望为将来缔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曾经,儿童并不适合...

阅读全文

身教胜言传

家庭

不断地告诫与劝告,却无法阻止孩子误入歧途。许多父母都懊恼著,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该如何才能让孩子遵照社会的原则,健康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