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艺术不仅要好看更要好玩!”若要同时达到这两种效果,装置艺术是极好的选择。
为了让艺术和设计作品的“美”,不再仅仅是以视觉去感受,而是成为可以触摸的“实物”,装置艺术的诞生激发了新生代对于科学、技术等未知的探索欲望,让观众更能全方位地体验艺术创作与科技创意的无穷魅力。事实上,装置艺术并不是什么新颖的事,相关教育课程早在20年前就在我国展开,但或许因为我国艺术风气仍有待提升,因此至今大部分人对它的认识还是非常浅的。
装置艺术有时也被称为“环境”,经常会占据整个展览空间,而观众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充分参与到艺术作品之中。在来临的11月,一个以装置艺术为主轴的“iNYALA灯光艺术展览”将在REX KL首度展开,让国人能够在繁忙城市生活中,接触到与众不同的艺术展。创办人罗浩庭说:“我们希望大家不只是在网络上观看,而是来到这里亲身与作品互动。”
“iNYALA艺术展”将为观众带来12个作品,当中有来自国内各大学学院生呕心沥血之作,更有行内著名艺术设计师的专业展品,势必为观众带来一份艺术大礼。罗浩庭表示:“这时代好看又好玩的装置艺术将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对艺术的探索,另一方面强调与观众的互动。相信未来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皆能出现在你我面前。”
9校学生作品 打造数码花园
为了让人们从被动观看艺术,到走进互动模式参与艺术作品,“iNYALA灯光艺术展”决定给大家带来全新的体验,让装置艺术走进新一代大马人的生活。
“你有多久没有去公园了?”罗浩庭这么问道。“这项艺术展的环境设计将让人犹如进入一个数码公园。这里的装置艺术作品带来生态的气息,包括森林、水流、蝴蝶等…观众可以坐在展厅内的梯级上,慢慢感受整个环境氛围。”这是大马首个强调互动性的灯光艺术展,即将展示9个来自多媒体大学、立万国际美术学院、UCSI大学等学院生的作品,还会有3个来自行内专业艺术设计师的作品。
毕业自数码媒体,主修装置艺术的罗浩庭原先在学院担任客座讲师,同时曾当过摄影师,7年前与友人创立活版印务公司——原字印务(The Alphabet Press, TAP),如今更成立了创意广告公司——Helio Media。“我发现念装置艺术的学生毕业后几乎都无法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学生与行业之间有著一定的距离,企业们无法了解学生在做什么,学生很难找到公司聘雇,我希望这一次的展览能够成为一个平台,让业界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也能从中向业界许多专业人士学习。著名艺术家王俊豪(Jun Ong)和数码媒体设计科系总监郑连耀也会参与是次展览。”
艺术也能混合科技
罗浩庭希望这一次的展览能带领观众近距离接触装置艺术,认识装置艺术的价值。“比方说要打广告,不一定只能买个广告牌放广告词而已,你还有另一个选项,就是采用装置艺术,让人亲身体验并了解产品,发掘更多艺术与科技混合的创意。”
他提出,许多相关科系的学生在呈现本科毕业项目时,一般只能展示2至7天。“学生大多会守在自己的作品旁,一旦有什么问题能立刻处理。这样的现象导致他们往往无法设计出一个具有商业化性质且能够独立存在的作品。而且来观展的通常都是亲友,并不是对外开放,导致设计上少了同理心,忽略了许多考量。因此,我们让‘iNYALA’艺术展成为一个为期一个月的展览,让学生有机会突破自我。”
队员宜各有所长
罗浩庭表示,装置艺术定义范围广泛,每个人对其认知不尽相同,因此召集所有参赛者后,他首先向大家解释整个活动的概念方向。参展的9个作品是从30个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另外,主办方在展览前3个月,为学生们细心安排了6个工作坊,由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分享更多相关技巧,让学生从中慢慢改善展览作品。“工作坊主题包括电子、装置设计等,同时公开让大众参加,让每个人皆有机会加深对装置艺术的认识。”
他透露:“我们鼓励学生让队伍内参杂不同专业的人,比如室内设计和潮流,从而凝聚各种专长,不一定要全部人都来自装置艺术媒体系。”学生也向他表示,队伍内若有其他专长的伙伴的确会有更大的帮助,从中领悟到与其他专业合作的重要性。“出社会之后亦是如此,单靠设计师是不行的,不要只活在自己的圈子,不然资源会非常有限。”
是次艺术展也强调作品的持久性问题。罗浩庭指,作品设计必须能够达到省电的功能。“我们要求作品在没有用到的时候可以自行调暗至一定的程度,待有人触碰时才会再点亮,避免耗费不必要的电量。此外,我们强调作品的第二次生命,即作品在展览后不能就此被废弃,学生必须思考如何延续作品的生命。其中一组作品已经被学校许可在展览之后带回校园内继续展示。”
给学生实践机会
参展艺术家王俊豪认为,从分享概念到执行整个装置艺术的制作过程,能与学生同在一起是非常有益的。“我发现许多建筑学和多媒体科系生参与其中,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我希望看到各领域的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叉合作,这能鼓励他们放眼全局,未来在项目技能和管理方面将更具竞争力。”
郑连耀表示,自己前前后后花了将近3个月筹备是次展览,从概念设计到实现过程,其中包括展览场地观察、细化设计方案、作品打样、采购、制作。虽然如此,他表示这项展览能够让学生体验课室以外的创作活动,对他们而言是种实践的机会。他坦言,我国目前的艺术风气还是比较传统,真正能把艺术和科技结合的本地艺术家非常有限。一般人都会觉得艺术和科学是分开的领域,而且很难把它们联想在一起;然而国外的艺术和科技结合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百花齐放的时代。
他对是次展览非常期待,“灯光艺术讲究互动性和参与性,除了能让艺术家表达想法,也能让艺术鉴赏者和艺术品互动,达到体验灯光变幻的效果。”
暗藏惊喜待发掘
为何会把主题设定为灯光?罗浩庭分享:“由于天气的影响,赤道国家的娱乐活动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而夜晚就需要靠灯光点缀。”艺术展之所以命名为“iNYALA”也是别有一番心思,其中要表达的含义是:点亮。“点亮的另一层意思是需要燃烧才有点亮,我们念书时期是在取得帮助;而出社会工作后,则是在回馈,在帮助别人,即是燃烧的象征。我们呼吁业界应该延续这样的理念,回馈下一代的子弟们,同时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宗旨。”
他坦言,要让大众知道何为装置艺术及其精髓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画展,你就算不了解那位画家也能去观赏;装置艺术并不然,尤其当我们的展览主角并不是名人而是学生,吸引人来观赏具有一定的挑战。”
由于这是首次举办装置艺术展览,在找赞助时也会面临很多人都不明白装置艺术是什么的困难。“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把第一届给办好,让大家看到成果,让大众对艺术有更深的认知。”
谈话的尾声,罗浩庭笑著暗示,这一次的艺术展隐藏著各种小惊喜,“你的每一个动作或许都会在展览作品中引发全新的体验,这些经历光看图片是无法感受的。希望每个到访的嘉宾不要只是来拍照打卡,细细观察每个在作品的精心设计,大家就拭目以待吧!”
下载数码水
▲多媒体大学团队:H2O
▲成员:杨伟杰、卢珮珊、许潍雯 ▲作品名称:Digital Shui
能参加这次的比赛并有机会在展览展示作品是很开心的事,这让我们有个平台把想法做成作品。起初只是抱著“尝试下新挑战”的心态,但一路走来,从呈现提案、过关斩将到入围决赛,过程虽然吃力,但最后看到作品的成果就感到非常高兴。一个月的展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开始。
我们的作品名为“Digital Shui”,也可称它为数码水。这时代,很多事物都已被数码化,例如钱(e-wallet)或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社交软件、约会软体)等。我们假想未来世界里是否也能将“水”数码化,并下载到手机上使用,而我们的作品是让大家在我们设计的网页上把水以数码的方式下载到手机。虽然无法下载真水,但它却像是一个未来可以参考的楷模。与其购买新材料,我们运用了回收塑料瓶为作品主要元素,借此表达环保及永续利用材料的概念。
秋千与七彩云
▲立万国际美术学院团队:BIMDs
▲成员:陈彦君、许文康、余子欣、李舒翎、苏幼茹、陈加延
▲作品名称:Swing Beyond
此次展览主题为“Imagine the Impossible”,因此我们提出穿越时空,回到童年时光。人生只能往前走,没办法返老还童。但童年记忆一定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游乐园是大家儿时最爱去玩的地方,秋千是其中之一,更是大众对儿时回忆的象征。如今随著时间流逝,我们沉浸繁忙当中迷失自我。我们想借此创造一个能带大家回去当年快乐时光的作品,同时采用五彩缤纷的云朵展现不同的心情。我们希望观众感受到当年纯粹简单的快乐之馀,也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作品重拾对生活的热忱,勇敢追逐内心的梦想。
我们希望未来能继续有相关活动,让设计师和观众一起用设计作品为媒介彼此分享故事想法,用艺术发声,或许能激发不一样的火花。不仅如此,我们希望透过设计作品吸引众人对于某些社会课题的关注,推动大家尽一分力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