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网络普及率增加,加上智慧型手机已到了“人手一机”的程度,手机能做到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其中一项即是透过镜头将生活中的人事物给记录下来,再集结成一个电子日记。亦有人为了拍一辑照片跑到老远的国度去,那到底摄影的意义是什么?而拍摄者到底扮演著什么样的角色呢?
每次旅行回来,总是带回满满记忆卡的照片,但其实大家都拍了些什么?有的人爱拍风景、在景点留下“到此一游”的影子,更有人崇尚走进当地生活好一段日子,将当地的风土民情给记录下来。相比起前者,后者故事性更为强大。国家地理杂志总监大卫盖芬(DavidGriffin)带领摄影团队走过世界各地,拍过无数动人照片与画面,他坚信,这些摄影师冒著艳阳、不顾危险探入深夜雨林、走访脏乱吵杂的阴暗小巷,所拍摄出来的照片,都是深具故事性与直击人心的,让人在观看照片的当下,马上产生了情感连结。
让人直面争议性课题
一位来自挪威的摄影师卓纳斯芬迪森(Jonas Bendiksen),为了记录世界各地的贫民窟生活,去到印度孟买,待在城市边缘的贫民窟里,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卓纳斯芬迪森所做的,不是去看这个地方有多凌乱不堪,他看到的是,这是一个人们居住、呼吸的地方,也是整个城市运作最核心的地区。因为直接与孟买居民们接触,卓纳斯芬迪森精准地掌握生活在社区里的人们,他们的灵魂与毅力,并以优美的方式呈现。
摄影除了能记录生活、旅游,记录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还能强迫我们去面对令人烦恼及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大卫盖芬说。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赫特韦(James Nachtwey)拍摄从伊拉克战争回来的美国伤兵:医疗人员在野战医院为受伤士兵疗伤,严重的伤兵被送往德国,在那里与自己的家人第一次见面,之后再被送回美国的退伍军人医院疗养。最后,大部分的人会被装上高科技的义肢,离开医疗机构,试著重新拾回战前生活。詹姆斯拍摄的是严肃的战争医疗故事,但他以人性的角度去挖掘,并深深地感动了看众。
透过深入当地、深入议题的探讨,照片开始传达故事与画面,引起世人的反思,“能够超越拍摄的瞬间、超越表面的故事,才能展现摄影的力量。”
大卫盖芬深信照片可以和人们产生情感连结,用来传递正面讯息,让人们能够更加了解现今世界所遭遇到的挑战与机会。一张张拍摄瞬间画面的照片,将带领观者走进照片及其情绪氛围,好似自己就站在画面里头,感受这方框里的世界。
记录工具不只摄影
能传达故事的照片固然重要,反观当今人们对于摄影拍照的内容,不外乎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周遭有趣的人事物;出外旅游时,更可以看到热门景点前头挤满了准备合照的群众,不论是用手机自拍即时上网打卡的,或是用数码相机捕捉好多美丽笑颜的。旅程结束回到家,看著自己相机里头的照片,每一餐吃的食物、搭的交通工具、好几张一样的笑脸和不同的背景,充满了满满的回忆,这些照片也帮助我们忆起许多美好曾经。
然而在按下好几个“喀擦”的同时,我们可曾注意耳边正传来充满异国情调的歌曲,我们可曾闻到脚底下正飘来淡淡的青草味,我们是否仔细地去品尝过每一口佳肴、拥抱阳光洒下的温度、享受微风轻拂过每一寸肌肤。
这些是照片所不能传达的,也带不走的美好体验,或许,我们该试著更加放慢自己脚步,没有电子光学仪器、没有行动装置,用我们的五官去感受,去认真地放松身心灵,享受旅途的每一片风景,遇见每一个美好人事物,去与大自然、城市对话,探索旅行的真正目的。用心感受所拍下的照片,能让人产生共鸣;如流水账式地拍摄,就像写旅行日记一样,记录者本身会感同身受。旅游摄影,还是摄影旅游,就单看我们,想要在旅行当中获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