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对华人来说有特殊的情意结,传统上招牌代表了商家,甚至有招牌是商家命根一说。但近来,越来越多华人新生代企业,不再使用中文招牌,而使用其他语言如英文招牌,这种“去华文”的趋势值得探讨。
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早前曾感慨,近年来许多华人企业已经不再使用中文招牌,只以其他语文来为公司命名,这种“舍中文”的局面,值得华社和华商关注。
方天兴在接受节目电话连线访问时则指出,尽管现在华商以华文为招牌还是占大多数,但“去中文”的状况已经出现,若继续下去,肯定会改变现有局面。
他表示,现在年轻一代创业时,在不同的原因和概念下,已经有了不使用中文招牌的趋势,改用其他语言,尤其是英文取名。
“新生代在创业时,在不同的原因和概念下,忽略了使用中文招牌的传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他有感而发,早年的老街或老店,都会邀请名书法家挥毫,以书法写下该店的“宝号”,并视若珍宝,乃华裔商家的一大特色,如今却此情不在。
“华文书法艺术流传数千年,不仅是优美的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华裔商家所拥有、挥毫而成的宝号,就是华商的一大特色,许多新生代往往忽略了此传统。”
华社需醒觉
他认为,以中文为招牌的华商还是占大多数,情况还是乐观的,但如此继续下去必有后患。
“我们尊重其他语言的地位,也遵守招牌法令,但我们不应该忽略中文,华商就应该要中文招牌才对。”
他强调,在各个领域捍卫华教、推广母语和使用华文乃华社的天职和责任,而使用中文招牌就是其中一环。
询及如何改善此“去中文”的现象,他呼吁华社需自我醒觉,并鼓励和号召更多华商响应使用华文招牌的传统。
顾及其他族群 让人人能看懂
MCJO主持人培训中心创办人林欣韵是其中一个以英文为公司名称的新生代企业家,她坦言,一开始确实没想过要使用中文招牌,因为她在职场上就直接以名字JO为品牌。
她认为,公司招牌与品牌形象和顾客群息息相关,在一个大马(1Malaysia)的框架下,招牌的设计应更趋向大众化,而以英文或马来文为名的方式多被新生代企业接受。
她笑言,从来没有想过要有中文招牌,毕竟其顾客群也包括了巫裔、印裔或外籍人士。
“招牌一般上是简易的名字,一个大马的精神应该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得懂我们的招牌,因此英文或马来文比较被采用,否则招牌不被记得就达不到宣传的效果了。”
AIFM主持人苏进川表示,一些商家可能希望其公司不要有太多种族色彩或是某语言的色彩,让全民接受,才选择使用英文招牌。
主持人谢劲程也指出,走在路上鲜少会看到新的华裔商家使用中文招牌,相信是为打入国际市场所做出的选择。
够创意就不“老土”
不过,某些类型的商家还是会延续华文招牌的“传统”,如药材店、五金行或是杂货行,或是一些代代相传的家族企业等。
他强调,受众群决定招牌模式的绝大因素,在中国逐渐崛起后,可发现巫裔或其他族群创立的品牌,为了打进中文市场,也尝试将招牌打造中文译名。
林欣韵坦言,一些人不使用中文招牌,是因为觉得中文招牌太“老土”。
她说,新生代企业家可能会觉得华文招牌跟不上潮流、不够时尚,不过,若有意图的想出一个特色的中文招牌,就会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她分享在台湾的经验,指台湾市场上有许多有创意的华文招牌,如以成语谐音命名,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但此方法在我国可能需斟酌使用。“但若将创意的中文招牌翻译成英文,或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是否每个人都能了解其意思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谢劲程也表示,有创意的中文招牌可以消去中文招牌等于“老土”的迷思,不过,在使用创意中文招牌时,也应该要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他举例,一些商家以成语谐音为名,但太过离谱的谐音,也可能会导致他人念错字或曲解其意,届时就得不偿失了。
新生代觉得英文较时尚
主持人苏进川指出,越来越少人选择中文招牌,可能也反映出现今华文水平低落的现象。
他说,想名字原本就是很困难的事,若中文造诣不高,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有很多父母,在为孩子取名字时,都会大费周章翻查词典,才能想到令人满意的名字,要为自己的公司想中文招牌,想必也一样困难。”
林欣韵也认同此说法,尤其若招牌要引起顾客群的注意,就必须想一个华文和英文都能表达公司方向和性质的招牌,并非易事。“若中文招牌与英文招牌差异太大,往往就会被人遗忘,有些人连自己的中文名字都不会写,更何况要想一个华文和英文并用的招牌?”
不过,主持人谢劲程认为,新生代成长的年代是以英文为主导的年代,所以才会觉得英文招牌较时尚,而舍弃华文招牌。
“未来却不一定会是这种趋势,因为在中国崛起的同时,华文也成为了国际性、主流的语言,更年轻的一代或许就会觉得华文才是时尚的。”
开讲嘉宾:丹斯里方天兴(华总会长)、林欣韵(MC JO主持人培训中心创办人)
电台主持人:苏进川、谢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