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耕庄4日讯)适耕庄的中文名字由来众说纷纭,多年来并无统一说法,为此适耕庄华团联谊会经过两年调查文史资料,拍板敲定是源自地方领袖与有识之才,依据适耕庄河的马来文名翻译而成,寓意适合耕种的村庄。
鱼米之乡适耕庄开埠历史说法不一,也成为适耕庄华团联谊会筹备百年开埠历史文献时,收集文献与田野调查的一大重点,并得出好几个名称由来的典故。
最终在昨晚的华团联谊会首席代表联席会议,考量了各个典故的真实性,与在历史文献所能找到的佐证后,最终一致决定是由当时的社区领袖,与育群华小校长叶志谋,依据适耕庄河翻译而成。
华团联谊会总秘书李立鹏表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适耕庄河畔在1879年前就有人口居住,人口调查报告显示当时有29人,包括18位华裔与11位巫裔,其中24人是渔夫,5人是杂货店兼茶餐室东主。
“当时适耕庄河名为Sungai Sekinchang,也能明确在各种官方资料如宪报颁布、人口调查报告与地图等找到证据,但华文名字却没有统一说法。”
他指出,当时的潮州人称之为红毛港,寓意为洋人登陆的港口;福建人则称之为16支,意指从瓜雪横跨瓜雪河的大桥开始计算,到适耕庄刚好为16英里,毕竟当年适耕庄是瓜雪县署管辖的地区,各籍贯都会依照本身的方言称呼。
“直到1948年,各华团领袖与文人雅士,和当时的育群华小校长叶志谋,为了拟定一个通用的名字,因此依据适耕庄河的马来名字,翻译为适耕庄,寓意适合耕种的村庄。”
他强调,由于适耕庄河的马来名字存在已久,也在各政府文件找到明确证据,因此可以确定适耕庄的中文名是源自翻译,但能译成如此漂亮又极具意义的名字,仍不简单。
华团联谊会总会长黄瑞林则形容,此历史定义具有突破性意义,而由适耕庄33个华团的首席代表拍板敲定,可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完美结果,因此接下来无论是官方历史的记录,或旅游宣传的典故,都会以此版本为准。
“适耕庄百年开埠历史文献书籍,预计在明年3月完成并推介,目前联谊会还在持续努力,包括访问与修正文稿,并积极筹募款项作为出版费用,欢迎各界热心人士捐助,为此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献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