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2日讯)公共交通系统的第一哩路和最后一哩路是否方便,是吸引搭客使用的最关键条件,无论是自行驾驶、搭巴士、召车甚至骑脚车都各有其利弊,搭客不妨依据“省时省钱又省力”3大原则,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公交系统的第一哩路或最后一哩路,指从起点到车站,和车站至终点的路途,是许多人不愿使用公交服务的主要原因,因为嫌弃公交系统不能直达目的地,因此宁愿塞在车龙里。
衔接巴士可省钱
惟随著第一捷运全面启用,与其搭配的公交服务也越来越多,无论是专为捷运而设的衔接巴士、原有的RapidKL巴士或德士、日渐受欢迎的电子召车如Uber和Grab、甚至是“随骑随停”的Obike无桩脚车,也让搭客多了更多新选择。
如果自行驾驶到车站,若路途不塞车,又不需过路费和停车费,最适合有车的上班族。
若住家或公司属于捷运衔接巴士服务范围,最应该使用衔接巴士,因为只需1令吉车资,等候时间最长15分钟,若是拥有特许卡的长者或学生,甚至只需50仙,堪称最省钱的选择。
如果不在衔接巴士服务范围,可选择电子召车服务或德士,一般只需3令吉,视乎距离而定,优点是可直达车站或终点,惟须考虑高峰时期难召车问题。
最新选择则是Obike脚车,骑行15分钟只需1令吉,价格廉宜且不需担心没停车位,可直接把车停放在人行道或建筑物前,惟暂时未涵盖所有公交车站,脚车道设施也未普及,骑行时需特别小心。
捷运带动 巴士乘客量增6.8%
第一捷运上月全线开通后,带动RapidKL巴士搭客量增加6.8%,49条专为捷运而设的衔接巴士路线,搭客量也逐月上升至每日平均2万人次,涨幅高达70%!
以第一捷运未开通前的8个月(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和第一捷运开通后(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的8个月为对比,总搭客量从8593万2120人次,提高至9176万1330人次,增幅为6.8%。
捷运衔接巴士服务自去年12月16日首阶段开跑,至7月31日的8个月间,则创下逾300万总搭客量人次,搭客人次逐月上升。
大马基建公司发言人林仁安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解释,2月和6月遇到学校假期、农历新年和开斋节,上班上课天数减少,加上巴生谷以外乡游子居多,搭客人次只有30万左右,其他月份都是逐步上升,第一捷运首阶段平均每日搭客量为1万2000人次。
“第一捷运7月全线开通后,衔接巴士搭客量飙至58万2773人次,每日搭客量为2万人次,涨幅接近70%,踏入8月甚至接近每日3万人次。”
扮演辅助角色
“为配合第一捷运,大马基建公司也调整RapidKL巴士原有的5条服务路线,改为6条衔接巴士路线,因此第一捷运共有49条衔接巴士路线,扮演公交系统‘第一哩路’和‘最后一哩路’的辅助角色。”
他指出,第一捷运启用后,反而会带动更多人搭巴士到捷运站搭车,相信是RapidKL巴士搭客量持续上涨的原因,大马基建公司也会持续和捷运公司讨论,视搭客量调整或增加,现有的RapidKL或衔接巴士路线,以便放大捷运服务的连带效应。
停在车站附近 电子召车“补漏洞”
第一捷运全线开通后,并未大幅抢走电子召车服务顾客,甚至不乏司机随之转换营运模式,停在捷运站附近等待顾客上门,达到双赢模式!
优步(Uber)马新区公关主任王学礼此前强调,电子召车服务在政府推行的“公交转乘计划”中,扮演强而有力的推手之一,目前优步在全国15个城市每周的搭乘量逾百万次,前往邻近公交转乘点的乘客占25%。
为此Uber司机灵轩裔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与其把捷运视为影响召车服务生意的祸首,不如一起转换营运模式。
“以前即使你环绕同一个地区好一段时间,也不见得会有生意,但现在只要停在捷运站附近,都会有客人上门。”
Grab司机张先生则强调,第一捷运并非影响生意的主因,反倒是衔接巴士更受搭客青睐,因为搭乘衔接巴士只需1令吉,的确吸引不少人改搭公交,或多或少影响召车服务生意。
“不过,仍有些较远的住宅区,无法通过衔接巴士甚至捷运抵达,因此召车服务可有效填补此‘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