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讯)受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相较起10年前,部分鱼类捕获量已越趋减少,如甘望鱼和马鲛鱼等在“物以稀为贵”下,价格更是三级跳增长!
渔获量减少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此情况下,部分有市场且拥有饲养技术的鱼类,会转以人工养殖来“填补”短缺,惟并非所有的鱼类和海鲜适合人工养殖,就如贝类的“啦啦”而言,虽捕获量在这几年来有所减少,但大马至今仍没有太完善的技术展开人工养殖。
经了解,相较于3年前,甘望鱼要价每公斤15令吉,如今却要价25令吉,涨了10令吉,而在10年前,甘望鱼每公斤才5令吉。
甘望鱼减少70%
为了了解渔获量是否减少,《东方日报》记者走访巴刹访问鱼贩,部分鱼贩声称,部分渔获量确实有所减少,包括甘望鱼、马鲛鱼、鹦鹉鱼、鲨鱼、魔鬼鱼、啦啦和血蛤等。其中,又以甘望鱼减少最多。
适耕庄渔业公会主席谢添喜指出,2年前,甘望鱼捕获量多,渔夫也三不五时就把鱼出口到泰国,但隔年却一般,有时甚至突然会变得很少。
鱼贩李佩丽(47岁)也直言,相较于10年前,甘望鱼数量确实下滑许多,估计减少有70%,红枣鱼、金鲳鱼和红鱼等也少了,但因为有利可图,还是有不少养殖业供应这些鱼类到市场。
“啦啦也少了很多,所以我的鱼档并没有卖啦啦,因为货源太少。而血蛤也大幅下跌,价格如今是贵得离谱;20年前,血蛤每公斤只要1令吉50仙,如今已飙涨至10令吉。”
另外一个捕获量明显减少的是马鲛鱼,或减少50%,3年前每公斤18令吉,如今要价28令吉,10年前每公斤却不超过10令吉。
鹦鹉鱼鲨鱼也减少
鱼贩胡源名(53岁)指出,渔获量减少的还有鹦鹉鱼和鲨鱼;如今鹦鹉鱼要价每公斤24令吉,鲨鱼方面华人少吃,惟印裔同胞相当喜爱,以前每公斤要8令吉,现在则已涨至12令吉。
“鹦鹉鱼和鲨鱼在市场不难找到,但因为这些鱼类越来越少,加上政府开始缩紧禁止捕捉这些鱼类后,市场上就更难看到这些鱼类了。”
“此外,魔鬼鱼也因一路捕捞,渔获量也是减少了,10年前每公斤要约14令吉,如今则要22令吉。”
鱼贩郭先生说,3年前,鹦鹉鱼已涨至每公斤就要20令吉,鲨鱼也要10令吉左右;魔鬼鱼以前才每公斤10多令吉起,3年前已经涨至每公斤18至20令吉。
过度捕捞 大马管制不足
大马水产商公会会长吴逸琛指出,过度捕捞过后,因捕抓的速度要比繁殖快,当然最终就会影响渔获量。
他说,虽然大马未出现有鱼类绝迹的情况,但部分渔获量已比以前减少,若情况再不改善,未来养殖业所占的比例就会跟海产渔获各占一半。
“如今,市场上还是以捕捞的渔获占大多数。”
“在国外一些国家,都有推行所谓的休渔期,就是禁止渔船捕鱼作业的措施,令当地鱼类有片刻休养生息的机会,以让鱼类有足够的时间繁殖,但大马在保育这方面有时走得比较慢。”
“除了过度捕捞,气候的变化包括水温和干旱季节的转换,也会对鱼类的繁殖有所影响。”
不同风向捕获不同海产
适耕庄渔业公会主席谢添喜指出,捕鱼除了看天气,也得看风向,不同季候风的鱼类品种也不同,捕获量也因大自然环境而定,比如在吹西北风时,就不会有虾和蛤蜊,而是盛产墨鱼或乌贼。
他说,我国渔获量其实算稳定,只要风向好、天气佳,渔夫都可捕获各类品种的鱼只,就算大量出口到国外,也不影响本地鱼只的供应。
他举例,2年前甘望鱼多得惊人,但隔年的捕获量却一般,有时甚至突然很少,但不久又恢复正常,这些都是无法解释的大自然现象。“我从事捕鱼业已数十年,暂时未发现有频临绝种的鱼类。目前,我国围网捕鱼供应在市场占45%,其他是养殖鱼及进口鱼。”
此外,吉隆坡海商公会会长卓舜泉说,目前市场的鱼只供应仍保持平衡,各类鱼只批发价无太大起落,主要视渔获量而定。
他说,市面上常见的海鱼包括甘望鱼、红枣鱼和硬尾鱼等,若气候不错,渔夫捕获量多,那么海鱼价格才会有所调整,举例一般每公斤20令吉(批发价)的红枣鱼,若捕获量不多,那么价格会调整在每公斤26至27令吉。
他表示,我国也大量出口鱼只,包括色拉鱼和硬尾鱼等,但不会影响本地市场供应,因为许多水产养殖者,也养殖海鱼。
大港海产公会总务纪伟成说,吹什么风,就捕什么海产,刮起西北风时雨水多,海浪大,是盛产虾、蛤蜊和虾蛄的时期。
他说,每年东北风季节,1至4月是渔民丰收季节,各类品种鱼只都可捕获。其他日子遇上海水高涨,渔获就不比平日丰富。
他表示,因气候变化,渔民减少出海捕鱼,市面海产量才会减少,但各类品种的鱼只繁殖量属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