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3日讯)尽管政府年年都有拨款提升排水系统及维修山坡,但每逢豪雨来袭仍不时发生闪电水灾或崩塌事故;部分地方政府如今除了持续监督和执法外,也鼓励推动绿能科技,安装雨水再循环系统,一来可蓄水备用,再者也有助减低排水不及而引发的闪电水灾问题!
每逢豪雨来袭,巴生谷一带不时传出闪电水灾、树倒及土崩事故,近期可见的例子包括沙登火车站、双溪毛糯广场前的瓜拉雪兰莪路、无拉港新村、旺沙玛珠人民组屋等都曾发生闪电水灾。
因此,一劳永逸解决闪电水灾、树倒或土崩问题,成了居民迫切的期盼,无奈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致,尤其也受限于经费不足、监督不严及人为等因素。
推动绿能科技
八打灵再也市议员邓惠国接受《东方日报》电访时指出,闪电水灾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以及地面流水量太快息息相关。
“以前下雨时,雨水将随著渗透至泥土后再流出,如今到处都建有柏油路或钢骨水泥地,雨水没办法渗透到泥土里,造成地面的流水量更快及更多。”
“这是城市化的一个问题,所以发展规划显得更重要,如有些地区建设防洪集水池,以便在下雨时先储集雨水,避免大量雨水流入低洼地区,造成淹水。”
另外,他说,灵市政厅如今也鼓励新发展计划注入绿色科技,落实雨水再循环系统,它功效除了可蓄水充作洗车、园艺等用途,以减少净水用量之外,也有助降低雨后短时间的排水量,减缓闪电水灾的发生。“雨水采集系统有一定的防洪功能,概念与集水池相似,只是雨水采集后能够充作其他用途。”
鉴定重灾区 建设防洪池
士拉央市议员游佳豪认为,闪电水灾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马上解决,但至少所鉴定的重灾区都会立刻给予处理。
他认为,人为因素、监督不严及经费不足,是导致闪电水灾或土崩不时发生的因素,无论如何,对于经常发生水灾的地区,市议会都会著重处理,包括实地走访了解水患肇因及地形,并提呈报告解决。
“碍于经费不足,市议会很多时候只能局部维修,而没办法一次性全面提升;日后或许我们可从提升市议会收入方面著手,以便有足够资金执行政策。”
“随著科技的进步,我们也不排除日后善用科技,防范闪电水灾问题,惟实际情况仍有待探讨。”
另外,梳邦再也市议员叶国荣也表示,市议会目前皆有定时监督受鉴定的热点,以及委任承包商定期清理沟渠。
他指出,闪电水灾的发生,一是特定问题导致,二则是低洼区的影响;对于前者,市议会都会检讨及改善。
“至于低洼地区,则是建设防洪集水池防范,市议会目前已鉴定数个水灾黑区的地点,以建设防洪集水池,然而细节仍有待确定。”
实践不易 专家质疑成效
雨水采集系统可防洪?水务专家认为,理论上可行,但实践起来将面对许多困难。
雨水采集系统给予一般人印象,无疑是蓄水备用,以减少净水用量,然而过去以来,也有人提起防洪的功效,但究竟成效性多高?
大马水务与能源研究协会高级经理林素芳接受《东方日报》电访时认为,通过设置一个集中型的雨水采集系统,充作蓄水备用之外也防洪,理论上来说是可行,但要实践起来可不易。
无论如何,她认为,要解决闪电水灾,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排水系统,是否足以负荷排水量。“例如,在水灾黑区设立雨水采集系统,甚至每户人家下雨时都把桶放在外盛水,是否能减缓沟渠的排水量?”
“其实,这些都是暂缓性,因为不论采集系统或水槽,所能够采集雨水的接口都是有限(只有一个),但雨水却是四面八方降落,甚至有时候雨水下得很快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