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日讯)中国官方日前公布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GDP)成长率5.3%,虽然超过市场预期,但广大民众却无感,让外界质疑中国是否又再伪造经济扩张数据。
《彭博》专栏作家任淑莉(Shuli Ren)18日发表“理解中国神奇的5.3%成长率”评论表示,中国的经济数据令人感到困惑,尤其是每天都目睹经济停滞的中国民众。
任淑莉指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城镇储户调查,到2023年底,只有 9.5%的民众看到了良好的就业前景,为了未雨绸缪,今年第1季中国家庭储蓄增加8.6兆人民币(约5.68兆令吉)意味著居民不敢花钱,促使一些银行停止销售长期固定收益产品以保护盈利。中证2000指数今年下跌20%,该指数的小型股公司对经济周期更为敏感。同时,截至2月,中国政府财政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2.3%。
2大忧虑
文章说,中国民众对经济的感受与官方统计数据有如此大的落差,其中可能有2种力量在起作用。首先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历1999年以来最持久的通缩。根据中国官方的数据,第1季名义GDP仅增长4.2%,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6.2%,远低于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
其次,外界担心中国的强劲出口能否持续,包括电动车供应链。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和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德国总理肖尔茨和美国财长耶伦在近日访问中国时,都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担心中国的产能过剩会成为全球性问题。
事实上,中国大力扶持的高端制造业已经在走下坡。根据中国官方数据,中国第1季工业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3.8%,这是剔除疫情爆发初期全国进行封控后的历史最低纪录;而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领域的产能利用率降幅更大。
今年第1季中国国内车厂大打价格战,行业领导者比亚迪(BYD)为了销量而牺牲获利,这进而加剧了中国生产商的价格通缩。
任淑莉说,随著中国经历结构转型,解读经济并找出其触底时间和地点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北京当局还会突然停止公布那些有洞察力的统计数据,这使得外界要比以前更需要筛选微小的数据来分析中国经济实际状况。
此外,《华尔街日报》对中国第1季GDP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经济出现了制造业带动下的不均衡复苏,官方数据显示,投资、消费和出口都在拖后腿,5.3%成长主要靠制造业。
中国第1季GDP数据好看,很大程度上跟制造商库存增加有关。中国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月,制造商库存年增6.8%,较2023年底有所上升。这也意味著,未来公司可能会出售库存中的产品,这将给中国今年晚些时候的GDP数据带来压力。
为GDP而GDP
有网民在社群媒体X上写道:“这就能解释今天中国经济的窘境:中共明知消费乏力,不惜增加过剩产品来凑数GDP。
《华尔街日报》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中共为了GDP而GDP。”
穆迪分析经济学家克鲁斯(Harry Murphy Cruise)发布研究报告表示,如果北京当局不能刺激家庭打开荷包,中国经济就有可能陷入孤注一掷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