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日讯)20多年来一窝蜂大搞“面子工程”,使中国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并成为当地欠债不还的最大“老赖”。
中国武汉大学一篇报告指出,地方政府的信用透支已成常态,不仅使官员、民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包商与银行陷入困境,也加剧地方政府的治理危机。
贵州女企业家追债被捕冰山一角
《南华早报》报导,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冯川撰文指出,近期发生贵州一名女企业家向该省追讨2亿人民币(约1.3亿令吉)工程款,而被以“寻衅滋事罪”逮捕的案例,正是地方政府“无赖化”的冰山一角,“该行为正在地方治理中呈现系统性蔓延之势,一个称之为‘信用透支型治理’的生态系统已广泛形成”。
文章表示,地方治理的信任危机已层层蔓延到村里,其中,县政府对银行失信,表现在“只还利息不还本”,例如贵州某县在土地财政只有1亿人民币的情况下负债80亿人民币,利息每年须偿付1至2亿人民币。
该县县长直言:“债是不可能还了,银行只能要利息,否则连利息都不给!”
他说,负债主因是为了公共建设,不搞政绩就落后了。
文章指出,地方政府往往采取“虚增”国有资产方式,争取银行放款,LGFV公司通常将政府投资建造的建设,一律归为公司有效资产,以符合银行的借贷审查,但这些多为不良资产,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暴增。
在巨大财政缺口下,县政府为了减轻压力会截留乡镇收入,乡镇虽然财政吃紧,但在地领导仍想推动亮点工程,因此挪用乡镇干部工资,导致相关人员工资遭拖欠。
一名乡镇公务员抱怨,自己刚上班不久,全乡镇就停发绩效工资,每月到手工资不到3000人民币(约1964令吉)。
中国官媒《新华社》报导,根据中国财政部数据,今年2月地方政府债务年增14.3%、至41.4兆,这还不包括LGFV等所谓的隐形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