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生命系列2:麻风病】

“麻风病是什么病?”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麻风病早年曾被冠上是不治之症,人一旦受感染,下一代也会接著感染,种种说法因此产生许多误会。

麻风病在马来语中称为“Kusta”,英文则称为“Leprosy”,这个词取自梵文,意思是“导致患病者皮肤变色、外形扭曲的疾病”。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导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它主要侵袭人体周围神经(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皮肤、眼睛以及鼻和咽喉等的黏膜,其潜伏期平均为五年。

建立于1930年的双溪毛糯麻风病院,如今也称为“希望之谷”。
建立于1930年的双溪毛糯麻风病院,如今也称为“希望之谷”。

位于雪州双溪毛糯的“希望之谷”故事馆,前身是一座建于1930年的麻风病院,曾是世界第二大,设施最先进的麻风病院,这里保留了当年留下的历史遗产。

患上麻风病的病人大多数手脚有残疾,他们被迫隔离治疗,与家人分离,甚至基本人权被剥夺,主流社会对麻风病产生偏见与恐惧,生存、忍耐便成为了他们的标签。他们成为研究药物的白老鼠,最后促成麻风病特效药问世,是拯救疾病的“英雄”。

如今昔日的病患们在康复后依然住在这里,他们也逐渐凋零老去。“希望之谷”故事馆馆长陈彦妮,希望这些被遗弃的康复者,过往的事迹能被大家看见,这里也能成为一个寻根的地方。

“希望之谷”故事馆里保存了麻风病社区病人们的集体记忆。
“希望之谷”故事馆里保存了麻风病社区病人们的集体记忆。

陈清源:病痛得不能安稳入眠

今年81岁的陈清源出身于柔佛巴株巴辖,是曾患有麻风病的康复者。在她10岁还上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喜爱与朋友们到处玩。天气炎热在外待得久,回家后发现自己脸上时常会发红,后来她被证实患上麻风病。

当时她的家人因此把她留在家,由她学中医的叔叔帮她医治。医治了几年后,病魔依然在她身上徘徊,病始终没医治好,反而病情加剧。她回忆起当时患病的情况,每一次经痛,都会令她痛苦难忍,“每一次有手筋痛的时候,我就会很吵,晚上每次疼痛就会哭。”甚至让她痛得不能安稳入眠。

陈清源10岁时被证实患上麻风病,病魔缠身,让她苦不堪言。
陈清源10岁时被证实患上麻风病,病魔缠身,让她苦不堪言。

问她会害怕吗?当时对麻风病完全不了解的陈清源,年纪轻轻就要承受这种痛苦,她说痛苦已让她不知怕是什么,就只会哭而已。因为太痛,她就算吃了止痛药也没办法解决。之后,在没办法之下,她的家人决定把她送到柔佛新山淡杯的一个隔离区病营接受治疗。

陈清源说,即便她的家人知道她患了麻风病,她依然和姐妹同睡一张床,她的姐妹并没有因为她得病而疏远她,也不感到害怕。在她的9个兄弟姐妹中,她排行第4,当中也只有她患麻风病。

后来她叔叔对她说,麻风病不容易传染,因此当时也没有与家人刻意保持距离。在淡杯麻风病营治疗3年多后,她便转到双溪毛糯麻风病院(希望之谷前身),居住至今。

如今住在病院内的陈清源,以笑容面对生活,过往病痛的回忆早已慢慢释怀。
如今住在病院内的陈清源,以笑容面对生活,过往病痛的回忆早已慢慢释怀。

在来到希望之谷麻风病院之前,陈清源说因为得病未能正常的去上学,她回忆:“真的很痛苦,因为人家读书,我就要在家里,后来比较病重的时候,我又不敢出来了。人家来(探望),我就跑去房间(躲)。”

当时学校的老师还不知道她患病,后来跑来家里询问她的家长才得知。好在她转来到希望之谷后,当时她16岁便得以继续学习。后来,院方规定,病人到了18岁就得停学,她就没有机会接受中学教育了。直到后来她当上了一名“白衣天使”,护士生涯成为了她人生中重要的成长。

当年不少患麻风病的病人入院后都渐渐断了与家人的联系,但陈清源和家人一直保持联系。她后来结婚了,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如今孩子长大,偶尔也会带著孙子们来探望她,令她感到心情愉快。

陈清源平常空闲便会提笔绘画,她说过去院内曾举办义卖会,她的画作都会义卖出去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陈清源平常空闲便会提笔绘画,她说过去院内曾举办义卖会,她的画作都会义卖出去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如今住在院内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她提起,她每天4点天还未亮就起床了,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洗澡。即便是双脚不便,她都会自己负责洗衣服,这简单的家务,一点也难不倒她。

除了平常的日常生活,偶尔陈清源还会提笔画画,从2年前开始,她便开始学习,画的都是人像素描,她会接触画画,也是因为有陈彦妮的鼓励之下开始学习的。

提笔画画成为了她的日常,在病楼里的生活一点也不无聊。
提笔画画成为了她的日常,在病楼里的生活一点也不无聊。

她说,在她画画的这段期间,曾有人来找她画自画像,对方也因此把她的画作为收藏,每一年都会借此到麻风病院探望她,对于对方的关爱及关心,让她顿时倍感温馨。

这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最舒适的关系,陈清源因此增进了她的生活圈,而病床上画纸是她的日常消遣,即便在百无聊赖的病楼岁月中,也能得到最大的慰籍。

另一名康复者,77岁的吴瑞嫦说因晒了太阳,双脚变得红肿,后来患病看见自己的模样,让她不知所措。后来,吴瑞嫦的家人知道她得病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去上学了,就留在家中。

自从患上麻风病之后,吴瑞嫦因为不能去上学,感到非常伤心。
自从患上麻风病之后,吴瑞嫦因为不能去上学,感到非常伤心。

之后,家人有带她去看医生,医生便给她吃药也是没有改善。后来她去槟城的中央医院再看病,当时医生便介绍她到双溪毛糯麻风病院治疗。

最后问她有什么梦想?吴瑞嫦哽咽地说:“我一直在想,我要是有可能,我要去读书,可是没机会。”对于往后的生活,无论如何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家人。

王木兰:照镜子与其他小朋友不同

今年82岁的王木兰在3岁那年被证实患有麻风病,母亲当时还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儿,竟然会患上这个病。她母亲告诉她,因为当年从来没有亲人患有麻风病,身边亲戚朋友也不相信,且亲人依然保持正面的心态安慰王木兰母亲。    

王木兰说母亲当时还不敢相信,她年纪那么小就患上麻风病。
王木兰说母亲当时还不敢相信,她年纪那么小就患上麻风病。

可是等到王木兰8岁的时候,她的脸部开始变了,塌鼻、容貌渐渐走形。当时还不知道自己得什么病的她,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因为我照镜子,跟其他小朋友都(长得)不同。”王木兰说她童年的玩伴也没有因为她的外表,而变得不喜欢或怕她。那时候她的双脚溃烂,没有一处是完好的。

到她15岁的时候,她形容自己外貌变得似乎更严重了“已经很不好看了,手脚都已经烂了。”后来家人才决定把她送到双溪毛糯麻风病院。大概是已经接受了自己的一切,对于自己当时的模样,王木兰并不感到害怕。

王木兰说当自己拿起镜子,才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
王木兰说当自己拿起镜子,才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

王木兰来到麻风病院的第二年,17岁的她颈部需要动手术,“吃了麻风药敏感,全身红肿得很厉害,很难呼吸。”她说,当时麻风病院有2400多名病人,院内只有3名医生,最后医生就在半夜决定帮她动手术,在王木兰颈部开了一个洞,可方便让她呼吸,因此她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大笑和大声说话,就这样一直过了65年至今。

王木兰提起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而她排行第二,且只有她一人患有麻风病。她忆述小时候与弟弟睡在同一个麻包袋里,睡了十几年弟弟也没有因此受感染,因此当时她认为麻风病是不会传染的。

她还记得自己大概8岁时,有一次与玩伴玩“跳人头”(跳飞机),跳著跳著,她的脚部便流出了脓水、血等。王木兰回忆起,当时她住在适耕庄,住在港口,和玩伴去海边游泳,之后坐在岸边,玩伴看著她的脚,说她的脚里面有东西会蠕动,这连她自己都没发觉,过后她发现是有虫子在里面滋长。

王木兰说当年患病的时候,手脚没有一处是完好的,都是溃烂的情况。即便满满伤痕留在她身上,她性格也很外向。
王木兰说当年患病的时候,手脚没有一处是完好的,都是溃烂的情况。即便满满伤痕留在她身上,她性格也很外向。

过后她回家把事情告诉母亲,母亲便把她打了一顿,母亲责备她说:“我这个样子,全身手脚都在烂,还跟小朋友出去玩,玩到不会回来吃饭,然后她就打到我半死。”虽然母亲口上是在骂她,但打是疼,骂是爱,母亲后来还是拿了药物帮她搽伤口。

尽管生活坎坷,王木兰30岁时就在麻风病院这里结婚,接著33岁生下一名女儿,女儿在出生6个月后便交给亲戚抚养长大。如今她除了弟弟及女儿,还有外孙们都会偶尔来探望她,至于她的丈夫早在2000年就已经离世。

(受访者陈彦妮提供)
(受访者陈彦妮提供)

问她有什么人生梦想还未完成?王木兰说:“我没有什么好想,已经82岁,还有什么理想?没有理想了,就是想到我的人生,已经走到现在了,有酸甜苦辣,统统都有过了,现在我的晚年希望是好好的。”尽管生活如此比一般人艰难,但王木兰依然是那个开朗、正面的人。

另一名康复者,85岁杨金于1956年,当时已有22岁的他开始住进麻风病院,进来后他一直研究到底自己的病从何而来。他回忆起小时候他很调皮,和一班同龄的小孩玩捉迷藏,不知天高地厚,从二楼跳下来,摔伤脚跟,回到家后也不敢告诉家人。

因他受伤没去看医生,等到差不多十多二十年后,他的脚就开始变化失去知觉,他认为麻风病就是从这边开始的。当时他就到马六甲中央医院,但因昂贵的医药费,在院方的建议下,他才来到双溪毛糯麻风病院治病。

因小时候摔伤脚跟后,杨金的手脚神经开始收缩,导致如今需靠枴杖,才能平稳行走。
因小时候摔伤脚跟后,杨金的手脚神经开始收缩,导致如今需靠枴杖,才能平稳行走。

之后他的手脚神经受到破坏开始收缩,面对命运的安排他不害怕,仅希望有药物能医治好他的病,后来有了药物,病情就受到控制,而他呆在麻风病院的日子,一住就是六十多年直到今天。

杨金接著说,当年麻风病院在英殖民地时代的时候,麻风病患即便是身体健全,但想找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然后在介绍下他们就到甲洞一处森林里做杂工,当时那里的人看见他们后就向他们吐口水,行为相当侮辱,但他们只能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他们也习惯了被人轻视的日子。

现在杨金住在麻风病院的“屋仔”里,他自力更生,日常生活很简单。他说人已经老了,也没力气做其它事情,平常就看电视和做家务等解闷。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常,但这就是他的晚年生活。

双溪毛糯麻风病院“希望之谷”故事馆馆长——陈彦妮:十多年志工路

陈彦妮早期还是电视台记者,因节目制作的缘故,让她有机会与康复者接触,因此在这个机缘巧合下,开启了属于他们之间的“小故事”。

2006年,陈彦妮藉著这个机会来到了麻风病院,她第一次踏上这一片土地,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引起了她的极大关注及兴趣。

陈彦妮忆述第一次踏上麻风病院这一片土地,在这里发生的事,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
陈彦妮忆述第一次踏上麻风病院这一片土地,在这里发生的事,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

她叙述她来到麻风病院的情景,当时这里正面对逝世院民们坟墓被侵占问题,这里粗糙的坟墓让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有向她投诉的后代,病患他们因为不愿上镜,而事情也就没有下文,这也因此让陈彦妮产生了想要探个究竟,及想要帮助他们的想法。“所以我会对这个疾病产生很大的好奇,我想了解麻风病是什么。”

2007年,政府要发展麻风病院东院区推倒古迹,陈彦妮再次步入院区拍摄记录片,记录这些康复者被迫搬迁的全过程,及想拯救这里但最后仍宣告失败。

她感到非常失落及无力,觉得自己还能为院民做些什么,后来她持续地去关注麻风病院的议题,因此陈彦妮的人生开始变得不一样。

(受访者陈彦妮提供)
(受访者陈彦妮提供)

萌起念头 成立故事馆

陈彦妮之后便决定从媒体工作者,转换成社工的角色,继续协助康复者重建个人与家人的关系。在替他们寻亲的工作持续几年后,陈彦妮脑海里萌起了一个念头,她想成立一个故事馆,所以后来就有了“希望之谷”,记录这些康复者曾经走过的路。

“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一站式的地方,让后代或还来不及回家的孩子,将来有一天回来了,它变成是一个寻根的地方。”她想让来到这个故事馆的新生代,可以了解麻风病的病史和这个地方的故事。

为了重建康复者于这个社会的关系,陈彦妮一直努力付出,就是希望有一天大家能看见这段历史。当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让她陷入反思,后来她在康复者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的能量。

(受访者陈彦妮提供)
(受访者陈彦妮提供)

陈彦妮说那些康复者当年被强迫隔离的时候,他们是一无所有的,他们跟家人断了联系,而小朋友一旦7岁就被隔离,后续如何自力更生的活下去,回到主流社会,没人能给出答案。直到,康复者开始种植花花草草,丰富了整个希望之谷,让它变得与过往截然不同,有了生命力。

人生最大收获: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陈彦妮也因经常在院内跟康复者接触,她母亲表示陈彦妮就像康复者们的“女儿”那样,是麻风病院里的“妈妈”,家人从开始不谅解变成支持。“所以当我听见我妈妈这么说的时候,我会感觉是一个祝福。”

有了家人的支持,背负著大家的期望,陈彦妮的目标就更加清晰和坚定了,如今有了“希望之谷”故事馆,她希望这里能被大家看见,并且能打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把麻风病丰富的历史及故事完整保留,一代接一代的传下去,目前这申遗工作已经在进行当中。

陈彦妮希望每一位到访希望之谷故事馆的民众,都能够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陈彦妮希望每一位到访希望之谷故事馆的民众,都能够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那如果你要看早年这些病患的生活轨迹,你依然有迹可寻,所以我们希望这个计划会成功,那就是我们唯一共同的愿望,把更多的爱、希望注入这个社区。”她想把这个地方,从早年一个非常绝望的山谷,变成一个“被爱填满的”地方。

如今如果要说人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陈彦妮说:“人生最大收获是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吧,那个是我很幸福的事情。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东西。”看著康复者一路以来的生活,令她觉得世界不可能来到终极,而在她的字典里没有绝望。

对自己说的话:如果真的要对自己说一句话,可能我会告诉自己,做到不能再做为止。

对康复者说的话:如果真的要对他们说一些话,我会跟他们说,我们一起走下去。我愿意陪他们一起走下去。

陈彦妮说人生最大收获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在她的字典里没有绝望。
陈彦妮说人生最大收获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在她的字典里没有绝望。

【下周预告】

一旦沉迷赌海,戒赌就成了一世人的事情,他从5岁起便学会赌博,曾立志当赌国英雄;赌海中浮浮沉沉,经历了妻离子散,生意失败,到最后脱离赌海,成为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更创办信心戒赌会,帮助染上赌瘾者,他诠释了何为从人生输家到人生的赢家...

【重燃生命系列】情迷麻将馆 懊悔阻不了赌性

 
【上集回顾】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天然气输管起火】190间房屋148辆汽车烧毁 火势基本被扑灭

阅读全文

【天然气输管起火】82人成功被救出 12伤者接受治疗

阅读全文

【天然气输管起火】 网民质疑承包商施工 不慎挖破管道引发事故

阅读全文

【天然气输管起火】一家人回乡得知家园被火灾完全烧毁! “得来不易的房子毁了 我们无言以对”

阅读全文

逾235房屋400车 受影响及烧毁

阅读全文

安华视察灾情 灾黎获5千援助金

阅读全文

【重燃生命系列】上天考验癫痫人生 奇迹生还“再活一次”

系列专题

【重燃生命系列1:癫痫症】提起癫痫,相信很多人都只是听过,却没有真正了解过“癫痫”究竟是什么?“癫痫”是大脑出现短暂功能...

阅读全文
买拍卖屋和二手屋一样,最好先进行实地勘察,但购买拍卖屋的风险是无法进屋查看,所以无法了解内部状况。(档案照)

【要买拍卖屋吗?(下篇)】查清楚屋子现况 慎防买不成亏订金

系列专题

虽然拍卖市场里有机会捡到便宜的优质屋,但同时也藏著不少陷阱,有意购屋者必须做好功课,以免订金被充公。槟城拍卖官协会前会长...

阅读全文
几年前的房价大涨,吸引了很多投资者购屋,但随著屋子建成,有些投资者供不起房贷,导致屋子被拍卖。

【要买拍卖屋吗?(中篇)】拍卖6次降了价 90万新屋跌幅高达46%

系列专题

拍卖屋都是陈旧、破烂,闹鬼,甚至随时被泼红漆而不值得买吗?未必,近年来也有不少新屋被拍卖。举例,吉隆坡有间刚建成不久的豪...

阅读全文
拍卖产业的数量和市值不断创新高,其市值更已连续2年突破百亿令吉大关。

【要买拍卖屋吗?(上篇)】便宜有好料 拍卖屋寻宝

系列专题

“碰”,32万令吉,成交!一间比市价便宜约16%的半独立式屋子,拍卖出售了!原本只打算通过普通市场购买二手屋的何刚强(3...

阅读全文

【老师心故事】黄孝居循循善诱 了解学生背后故事

系列专题

在37年的教师生涯中,甲洞二校校长黄孝居遇过无数学生,包括品行欠佳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他不一味责怪,而是选择了解学生背...

阅读全文

【有图真相】无人机风行 空中大斗法

系列专题

无人机是近年兴起的新玩意,许多航拍新手都会希望能找个地方好好练习。不过,国内有部分地区是属于禁飞区,除非经过有关部门的特...

阅读全文

【老师心故事】从不体罚 叶才凤坚信身教重要

系列专题

“Puan Yee来咯!Puan Yee来咯!”告别杏坛已约有18年的叶才凤,每当回忆起当年在霹雳女子国民型中学(霹雳女...

阅读全文
王铭颌会趁学校长假期相约好友,来一场最少两周的旅游,充实自己。(受访者提供)

【老师心故事】王铭颌热爱旅游 视教育为人生追求

系列专题

27岁的华文老师王铭颌,平日除了教学和准备教材,认为旅行和教育一样重要的他,每到学校放长假,便会相约好友游山玩水,最少会...

阅读全文

【老师心故事】弃主管职执教鞭 徐碠岏传承华教

系列专题

因母亲一番感叹的话,令已打拼多年,事业略有所成的徐碠岏有所感悟, 毅然辞去工厂货仓副主管的工作,转往师训学院成为“高龄”...

阅读全文

【有图真相】脸部辨识 犯罪分子难逃电眼

系列专题

发达的科技让人们的生活快速便利,也成为执法单位用以打击犯罪活动的全新“武器”。 槟州警方与槟岛市政厅合作,在今年1月推介...